我是7天 作品

第244章 血泪下南洋(第2页)

毕竟,这些华人公司无法和沈云峰他们这些穿越者相比,没有他们那无数种赚钱的方法,只能靠人工来谋取利益,自然存在压榨华人的现象,但总体还是愿打愿挨。

下南洋的华人并不像白人认为的那样,都是走投无路的犯罪者,有的只是家族人口过多,无法养活,有的是为封建礼教不容,必须远走他乡,有的是做的发财梦来的。

这人群之中,各式各样的人都有,经过分门别类的登记,找出两个识点字的,便被临时委任为老师,教授孩子们认字。

会搭建房屋的,便组建建房的队伍,开始给工人们搭建像样一点的木屋。

女人们会裁缝的,便开始组织缝制衣服,至少衣着要能蔽体。

一部分体弱的人,就转移到粮食种植上来,要争取在这个基地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几天时间下来,汇金公司的股东们虽然不知道“新南号”如此支出,未来能靠这个尾矿还有这些人赚到什么钱,但依然为沈云峰等人的仁义所折服。

沈云峰经过几天的了解,也知道自己不能用后世人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所以对他们的言辞也缓和许多,告知他们,以后可以和“新南号”合作,金子也可以在“新南号”换成白银。“新南号”也可以供给他们大宗物资。

本来要跟着这些股东离开的骨干们,看到“新南号”的举措,有几户也悄悄联络“新南号”的人,表示要留下来。

那些股东们也没阻拦,毕竟,公司这种制度,严格意义上是没有人身管制的权力的。

张大强看着沈云峰推出的一些举措,再经过交谈,算是知道了沈云峰的谋划。

这里不仅仅是协同文莱国沙捞越军事基地的平台,也是“丰南号”筛选人力资源的平台。

原始技术的淘金效益比不上“丰南

号”的工业生产的效益,与其将这些劳力沉淀在淘金上,不如筛选出去,成为“新南号”外围的人力资源,然后再在其中筛选能进入“丰南号”工作的职工。

比如那些因为好勇斗狠出走南洋,无法回乡的人,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人品还行的,就可以吸收到安保队伍中。

那些有手艺特长的,可以培养到船厂等一些技术工种上来。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要留在这里发展农业,保证军事基地粮食的供给。淘金,未来只是个名义而己。

这个名义,可以继续招工,吸引更多的华人来这里,进行下一轮的人力筛选。

一首困顿于人力资源的沈云峰开始尝试从海外华人中吸收人力这条路子了。

张大强理解了沈云峰的思路和想法后,就知道下一步如何经营汇金公司了,于是就开始接手下一步的部署了。

沈云峰来婆罗洲十来天了,也该回十万大山坐镇了,那边才是整个“丰南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