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八十年代恶毒女配她爸30
宋安很想回头去看看小弟究竟是用什么样的表情说出这番话的,然而,现实却不允许他这样做。
因为他正驾驶着牛车,天色在逐渐变暗,他必须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的道路,以免发生意外。
宋宣坐在牛车上,一边用绳子将箩筐紧紧地绑起来,确保里面的东西不会掉落,一边感慨地对宋安说道:“大哥,还好你们都没有放弃我。”
“我能拥有像你们这样始终对我不离不弃的亲人,实在是三生有幸!”
听到弟弟的这番话,宋安不禁沉默了一下。
他突然想起妻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有小弟这样的小叔子,简直就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想到这里,宋安的心中不由得泛起一丝心虚。
他不知道妻子是否在外人面前抱怨过小弟,更忍不住担心:小弟会不会从别人口中听到亲人们对过去的他那些不好的看法?
其实大家对他并没有表面上那么亲近和善。
如今小弟感激地对待他们,若是知道了这些事情,不知道小弟会难过成什么样。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宋安决定先给小弟打个预防针,“其实,我们也没有你说得那么好,我们都有私心,你可别把我们想得太完美了。”会失望的。
-
宋宣打开包,在心里默默数着今天赚的钱。
听到大哥的话,他点点头表示理解:“是人都有私心,这很正常。”
“不管怎么说,你们没有因为我而厌弃羲和,反倒因为我不是个好父亲,对羲和格外照顾,这就让我很高兴了。”
“今天若不是有大哥在,我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总之你们这些年真的帮了我很多忙。”
“大哥,你跟我跑这一趟辛苦了,这钱你拿去买烟或者给大妞他们买些吃的都行。”
“不用了,自家兄弟帮忙,哪能要钱?娘知道了肯定要教训我。”
宋安不肯收,自己不过是帮着装装袋子,称称重量压根没做什么重活。
客人都是小宣自己招揽的,他顶多是出了点力气,给不识路的小弟带了段路罢了。
“收下吧,就当是为了家庭和睦,带回去哄嫂子开心也好啊。”
宋宣虽然失忆了,心里却不糊涂。
真让大哥白帮忙,回去后大哥不仅要落埋怨,自己怕是也要被嫂子嘀咕不会做人。
“……” 宋安一时语塞,心里忽然生出一丝感慨,竟莫名地不想让小弟找回失去的记忆了。
这样通情达理的小弟,若是找回记忆了,恐怕就再也见不到了吧?
以前那个不懂事的小弟…… 唉,真是不提也罢。
-
宋宣不等大哥拒绝,直接往他衣兜里塞了十块钱:“不用担心娘会骂你,她知道我现在懂得知恩图报,只会高兴,不会生气的。”
“……” 宋安仔细一想,发现还真是这个道理。
不管是以前的小弟,还是现在的小弟,都把娘的心思摸得透透的,难怪那么会讨娘欢心。
“你在饭桌上问宝根养殖和种药材的事,是什么意思?”
“你想搞这个?不是我说你,你在家里连鸡鸭都懒得喂,地也没正经种过能行吗?”
宋安想起饭桌上的对话,带着几分忧虑问道。
“不是我做,是让你们做,我给你们找活儿干。”
宋宣纠正了他的说法,一本正经道,“种地没什么钱途,除非种的是金米,不然一年到头忙下来,最多也就挣一千多块。”
“而且这还是全家的总收入,家里孩子渐渐长大,上学、盖房、娶媳妇…… 哪一样都得花钱。”
-
“……”
宋安怎么会不知道?
他作为长子,对家里的收入情况可比小弟这个以前啥都不管的人清楚多了。
家里人口多,又没分家,一大家子在一块儿吃饭,每天消耗的粮食就不少。
其实,家里的年收入压根没他说的那么多,那些钱也就刚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罢了。
“大哥,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你们也别只顾着眼前那一亩三分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现在物价比以前涨了不少,粮食价格看似涨了很多,可生产成本也跟着上去了,然而农民种地的实际收益却没增多少,钱的购买力反倒不如从前了。”
“咱们要是一直守着土地不知变通,迟早会跟不上时代,被高速发展的社会远远甩在后面,甚至淘汰掉。”
“在我看来,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宋安听着小弟这番话,惊奇道:“小弟,你不是失忆了吗?这些道理你怎么知道的?”
宋宣心里咯噔一下,系统的事绝对不能说,下意识找补道:“刚才跟林婶子出去买菜时,她跟我聊了聊。”
林婶子在他和大哥之间,叫自己出去买菜,明显跟原主更熟络些。
大哥向她求证的可能性本来就低,拿她当借口,被拆穿的风险就更小。
而且这段时间观察下来,宋宣发现大哥不爱看报、也从不看书,猜他以前不爱学习,说不定见了老师都发怵。
偏偏三姐的婆婆就是老师,这么一来,就更不用担心这个谎言会被戳破了。
-
宋安皱着眉,没有说话,似乎在考虑。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道:“这事哪有这么容易?搞养殖的成本肯定不低,得投不少钱买猪仔呢,爹娘怕是不会同意。”
宋宣接话道:“有投资才有回报,天底下哪有无本的买卖?”
“比如说,我们今天去卖玉米,看着没花什么钱,可我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成本;你们伺候玉米地花的心思出的力,也得算在成本里。所以我今天喊的价格,其实一点都不高。”
“…… 这也行?”宋安愣住了。
他们一直都是按当地的统一价卖粮食,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小弟说的这些不是种地本就应该做的吗?
“这怎么不行?粮食的价格不应该局限于市场价,还得把背后的隐形投入算在里面。”
宋宣叹了一口气,难怪种地不挣钱呢,说到底,是没人把农民在粮食生产里的隐形投入当回事。
莫说旁人了,就连农民自己,恐怕也没意识到这些付出该被算进成本里。
“你看啊,你们从开春翻地、下种,到夏天顶着大太阳除草、施肥,再到秋收时弯腰收割、晾晒归仓。这一整年里,你们在地里投入的每一秒时间、每一滴汗水,每一分体力,都是实打实的劳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