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章 崭新的南京城(第2页)

工坊外立着高大的木牌,上书“蜀锦织造坊”“金陵冶铁厂”等名号,远远望去,烟囱林立,烟雾缭绕。

如果是在后世,这样的工厂肯定会被指责破坏环境,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些却是文明的火种,工业体系的基石。

当然,为了南京城的环境着想,等南方彻底平静、定都南京后,有些污染工厂还会迁移,官府也不会允许这些工厂肆意破坏首都的环境。

这其中兵工类工坊最为繁忙,冶铁工坊内,十余座高炉日夜通红,工匠们光着膀子,挥锤锻打铁器,火花四溅。

军工厂里,工匠们分工协作,有的打磨枪杆,有的装配步枪,有的铸造炮弹,每日可造步枪两百余支、大炮三门,这些器械除供夏军使用,少量还通过商船运往南方已收复各省。

民用工坊则热闹非凡,蜀锦织造坊内,数百台织机运转,织出的蜀锦色彩艳丽,除了供大夏官员服饰使用,还在南京城内设铺售卖,引得百姓争相购买。

瓷器工坊烧制的“夏瓷”,样式新颖,价格比大明时低了三成,不仅在本地热销,还通过秦淮河、长江运往苏州、杭州等地。

短短一月间,这些工坊便招募了两万多本地青壮男女,其中男工多在冶铁、兵工坊劳作,女工则集中在纺织、造纸工坊。

同时,他们每月能得工钱至少一枚银元,王府工厂还包他们吃住,比在大明时期的日子好了不知道多少。

工坊外的街巷里,饭铺、茶馆、杂货铺纷纷开张,专供工匠饮食起居,每到清晨与傍晚,工匠们往来于工坊与居所之间,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南京城内的市井,也因工坊的兴盛而快速复苏,秦淮河畔的夫子庙一带,往日因战火关闭的酒楼、茶社、戏班纷纷重开。

傍晚时分,秦淮河上的画舫往来穿梭,舫上丝竹之声不绝,灯笼映着河水,波光粼粼。

街边的小摊摆满了各色吃食,如鸭血粉丝汤、盐水鸭、梅花糕,香气扑鼻,百姓们扶老携幼,在街边闲逛,偶尔驻足购买,脸上多了几分安定的笑意。

聚宝门内的商业街,店铺林立,大夏官府在此设“市场管理处”,规范物价,严禁欺行霸市。

商家们安心经营,从江南各地运来的丝绸、茶叶、粮食,从海外通过长江运来的香料、象牙,皆在此交易。

每日清晨,商人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涌入市场,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就连往日萧条的金川河畔,也因水师码头的繁忙而兴旺起来,河边的货栈堆满了从四川、湖广运来的木材、煤炭,搬运工们忙着装卸货物,码头边的酒肆里,水手们饮酒畅谈,讲述着长江上的见闻。

此时的南京,既有铜墙铁壁的防务让人安心,又有市井烟火的繁荣让人暖意,往日大明时的萎靡之气已消散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座古都,正伴着大夏的崛起,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