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大夏三年终(第2页)

“还请大王示下”。

“因为不能因为战争耽误农时,如果我们现在出兵,一是准备不充足,二是担心进展不顺”。

“你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精华之地啊!那里预估有足足两千万人口呢!万一在这过程中出现什么波折,那可不得了,是会饿死人的!”秦思源面色凝重地缓缓说道。

苏明哲一听,心中一紧,连忙起身,惶恐地请罪道:“是臣考虑不周,还望大人恕罪!”。

秦思源见状,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如此,接着说道:“你要明白,我们之所以起事,固然有我们自身想要建功立业的因素在里面”。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明面上所宣传的,可是要推翻那腐朽不堪的大明王朝啊!”。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因为战事而导致原本还能勉强生存下去的江南百姓大面积饿死,那么我们造反的意义又何在呢?我们岂不是成了比大明更坏的人了吗?”。

秦思源越说越激动,他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步,边走边说:“大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末年,其制度崩坏,民不聊生,百姓们甚至连一寸土地都没有”。

“我们建立夏国,就是为了重建一个合理的制度,让百姓们至少能够有口饭吃,有衣穿,不至于饿死冻死啊!”。

最后,他停下脚步,看着苏明哲,语重心长地说:“否则,我们这个国家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这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这其实就是他心里的想法,他毕竟来自于后世一个无比发达的社会,又是顶尖的那一小撮人中的一员。

他深知在这个时代进行变革并非易事,不能简单地照搬后世的经验。

但可以逐步地、稳健地推进变革,直至工业时代全面降临,社会实现巨大发展之后,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

他始终坚信,一个政权必须具备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相对落后的农耕时代,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让底层百姓能够饱腹、暖身。

因为他深知,只要这些百姓能够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他所建立的政权就会坚如磐石。

毕竟,从古至今,华夏民族的百姓都是如此,只要能填饱肚子,就不会轻易被少数野心家煽动而造反。

然而,如果他所建立的这个国家连让百姓吃饱穿暖这样的基本要求都无法满足,那么这个政权确实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毕竟,无论口号喊得多么响亮,如果老百姓的肚子依然空空如也,那么这些口号不过是空洞的废话罢了。

这种事情,恐怕只有那些脸皮厚到极致的政权才会去做,而他,绝对不会这样行事。

还有就是国家信誉,这一点他也非常注重,不是说他定的规矩不能改,而是你必须往好的方面改。

就比如土地分配到个人这个国策一样,不是没有声音在反对这个国策,不过都被他一力镇压。

要知道他起家靠的就是给百姓分地,从而才把百姓的心聚拢在了一起,如果出尔反尔,那不是在打自己脸吗?国家又哪里还有信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