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郑家完了

郑贵妃如同人间蒸发般彻底消失无踪。 景仁宫的废墟被掘地三尺,也只挖出几具无法辨认的焦尸和零星的、器物碎片。

她没有留下任何指向性的线索。

朝廷发出的海捕文书如同石沉大海,悬赏的金额越来越高,却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

她的消失,没有引起朝堂上预想中的轩然大波。

相反,在皇帝雷霆万钧的铁腕之下,整个京城陷入了一片死寂的噤声之中。

对于皇帝而言,郑嫣儿的消失,或许是这场滔天风波最“体面”的收场。

一个曾经宠冠六宫的贵妃,若真被押上刑场千刀万剐,丢的是皇家的脸面。

如今她畏罪潜逃,生死不明,反而给了皇帝一个既能彰显威严、又能保留一丝皇家体恤,至少表面如此的台阶。

至于她是否真的死了,逃去了哪里,是否还会卷土重来…这些担忧,在皇帝看来,远不如眼前彻底铲除郑家这颗毒瘤来得重要和迫切。

宫内,气氛肃杀得如同冰窖。

皇帝高踞龙椅,面沉如水。

那份汇集了郑伟通敌叛国、勾结幽倭寇国、残害百姓、意图谋反等十数条滔天大罪、证据确凿的最终定罪奏折,被他随意地丢在御案上,如同丢弃一件肮脏的垃圾。

他没有看阶下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喘的文武百官。

他的目光,如同冰冷的刀锋,缓缓扫过那些曾经依附郑家、在郑伟倒台前还试图为其摇旗呐喊的官员。

那些人在他的目光下,如同被毒蛇盯上的青蛙,瑟瑟发抖,汗透重衣。

“郑伟,罪大恶极,罄竹难书!”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威压,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其罪当诛!九族连坐!以儆效尤!”

没有冗长的宣判,没有给任何人为其辩解或念及旧情的机会。

冰冷的旨意如同最终裁决,带着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

“三日后,午时三刻,菜市口,郑伟及其所有成年男丁,凌迟处死!郑家所有女眷及未满十四岁男童,斩立决!郑家九族之内,凡在朝为官、受其恩惠、依附其门者,一并拿下!抄没家产,男丁流放三千里,永世为奴!女眷没入教坊司!”

“凡有为郑家、为郑伟、为郑氏郑嫣儿求情者——”皇帝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惊雷炸响,带着刻骨的寒意,“无论品级高低,无论亲疏远近,无论以何理由!一律视为同党!立斩不赦!其家眷,同罪论处!”

“轰——!”

虽然早有预料,但这道旨意所蕴含的血腥和酷烈,依旧让整个朝堂为之震颤!诛九族!凌迟!斩立诀!连坐!更可怕的是那道求情者同罪的铁律!这等于彻底堵死了任何一丝可能存在的法外开恩或人情转圜的缝隙。

皇帝这是要用郑家满门的鲜血和累累白骨,彻底清洗掉郑家在大庆朝堂上最后一丝痕迹。

用最残酷的方式,宣告皇权的绝对威严不容侵犯。

几个郑家铁杆党羽和受过郑家大恩的官员,听到九族连坐、一并拿下时,眼前一黑,当场软倒在地,屎尿齐流,被殿前武士如同拖死狗般拖了出去。

更多的人则是面如死灰,抖如筛糠,连头都不敢抬。

“周雨!杨同!”皇帝点名。

“臣在!”两人出列,躬身领命。

“此案由你二人全权监斩!三司协同!务必…让天下人看看,通敌叛国、祸乱朝纲、残害百姓的下场!”皇帝的声音冰冷刺骨,“若有任何差池,唯你二人是问!”

“臣等遵旨!必不负圣命!”周雨和杨同齐声应道,声音沉重。

这不仅是执行命令,更是将自己推到了这场血腥风暴的最前沿。

午时。

同一个位置。

京城最大的刑场——菜市口,被围得水泄不通。

数万百姓被官兵驱赶着,聚集在刑场周围。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混合着恐惧、麻木、好奇甚至…一丝病态兴奋的诡异气氛。

高台之上,临时搭建的木架森然林立,沾满暗褐色污迹的行刑柱散发着不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