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平衡(第2页)
字字泣血,句句含悲。
以退为进,以自毁求保全!
郑贵妃这一跪,将罪行死死框定在“个人愚昧无知、一叶障目、深居宫中”的范围内,极力切割与郑家整体尤其是军功的联系,并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心力交瘁、甘愿受罚”的悲情女儿形象。
同时,再次强调郑家的功勋和郑贵妃的无辜,并以“国本”“忠臣之心”为筹码,进行最后的、也是最强有力的政治施压。
这一跪,连同她此刻凄惨悲壮的形象,瞬间通过围观人群,传遍了整个京城。
皇帝脸色阴沉的可怕。
周雨垂手肃立,他能感受到皇帝内心的剧烈挣扎。
郑贵妃这一跪,这一份看似诉求,几乎将了皇帝一军。
严惩?
面对一个后宫宠妃、以血请罪,面对朝堂上汹涌的保郑浪潮,面对可能动摇的军心,郑家在军中影响力不小,面对“国本”的帽子……代价太大。
轻轻放下?
那具干尸空洞的眼窝,地窖中无辜的尸骨,还有周雨刚刚呈上的那份与外敌商人有关的密信……这一切都像毒刺,深深扎在心头,提醒着他这潭水有多深多浑。
“皇上,”杨同小心翼翼地开口,打破了沉寂,“贵妃她……病情尚未好,烈日之下,恐……恐支撑不了多久。这满朝文武,宫外百姓都看着呢……”
皇帝缓缓闭上眼,保郑家的面孔一一划过,再睁开时,眼中只剩下冰冷。
“传旨。”
“郑太师治家不严,致使家门蒙羞,赃贿狼藉,影响及极恶劣,着即褫夺太师衔,罚俸三年,闭门思过,无旨不得出府!郑府一干涉案人等,依律严惩!”
“郑贵妃……”皇帝的声音顿了顿,“念其深居宫中,祈福心诚,且干尸之事发时其尚未知巧,不予追究。然,小仙童寺庙,着东厂、锦衣卫会同僧录司严查底细,凡有作奸犯科、勾连外敌者,无论僧俗,严惩不贷!”
“干尸骸……寻清净处妥善安葬。地窖尸骨……着大理寺立案,尽力查明身份来源,缉拿真凶!”
“至于通敌一案……”皇帝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周雨和杨同,“证据尚不确凿,然疑点重重,不可不察。周卿,杨同,此案由你二人继续秘密追查,尤其是那外敌商人及番僧曾接触过的人!务必给朕查个水落石出!记住,是‘秘密’追查!”
“臣遵旨!”周雨和杨同同时躬身领命。
两人心中都明白,皇帝这是在重重压力下,做出了一个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实则留有巨大余地的裁决。
郑家的核心,郑贵妃、郑太师,暂时得以保全,但已被严重削弱,且被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
而真正的核心——干尸惨死的真相、地窖童骨的来源、以及那若隐若现的通敌线索——并未真正了结,只是被暂时压入了水面之下,由周雨和杨同在暗处继续角力。
圣旨下达,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泼了一瓢冷水。
郑太师被亲随抬回了府邸,紧闭的大门隔绝了外界的窥探,只留下“赃贿狼藉”的罪名和满城的唏嘘议论。
郑贵妃回到深宫中,据说当夜病倒,宫中太医进出频繁。
干尸被悄悄收殓,以一个模糊的身份草草下葬。
地窖尸骨的案子,大理寺象征性地贴了几张海捕文书,最终成了悬案。
小仙童寺庙被查封,寺庙最后充公。
至于那个神秘的外敌商人,仿佛人间蒸发,再无踪迹。
表面上,一场震动朝野的风波似乎渐渐平息。
郑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根基未倒。
皇帝维持了朝局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