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立规矩守规矩

夜深人静之时,姜远回到书房将所有的公文整理好,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接给庄长禄与户部的官员了。泷河县该处理的都处理得差不多了,关于淮州分田之事,并不是提出了办法,就能马上实行的。

这事儿还得悄悄的、慢慢的来干,做到润雨细无声才好。

鸡鸣五遍,天际泛起了一丝鱼肚白,姜远也没再休息,过得一两天就得去其他的县巡狩。

趁着还有些时间,他准备上泷河县境内的河堤去看看。

虽然格物部的学子入格物书院时,已有不浅的格物功底,又在书院念了小半年书,但姜远还是有些不放心。

姜远换了身束身长衫,提了把横刀在院子里耍刀法,醒醒一夜未睡的迷糊。

经过这十来天的诊治,右腿上的伤口已经开始愈合长肉,虽然还不能展转腾挪,但至少不瘸了。

不动用步法,站着耍耍刀还是没问题的。

赵欣听得院子里的刀风之声,推了门出来,见得金色的阳光之下,那舞刀的男子似画本上的二郎真君一般英武。

赵欣看得有些出神,等得她回过神来,姜远已耍完一套刀法。

赵欣收了心神,摆着水蛇腰上前,行了弟子礼:“先生安好。”

姜远将刀一收,露齿一笑:“早上好,吵着你休息了?”

赵欣抿嘴一笑:“日升枝头了,学生再不起床恐是要被先生责骂。”

姜远看了看耀眼的日头,笑道:“的确,在书院的话,这时候都已练完五禽戏了。”

赵欣美目流转,问道:“先生今日可有安排?”

“一会我去河堤转转。”

姜远应了一声问道:“如若没有什么别的事,明日我要去源河县,你是随为师同往,还是留在此处?”

赵欣却是不语,突然伸出手探向姜远的肩头。

姜远本能的抬手一挡,挡住了她的手腕,想将她的手推开。

赵欣抿嘴一笑,轻挣了挣,从姜远的肩头拿下一片黄叶来,笑道:

“学生不忍先生被枯叶沾身,先生何以如此防备?”

姜远正色道:“师有师道,礼数不可废。”

赵欣捏着那片发黄的枯叶,问道:“学生记得先生曾说,树木落叶,要么是为新的嫩叶让路,要么是为了树木过冬。

如今才是六月,这落叶是否是给新枝叶让路?”姜远一怔,眉头轻皱,不明白赵欣想说什么,只是觉得她越发奇怪起来。

赵欣见得姜远不语,盈盈行了个礼:“泷河县减赈灾粮之事还未完全落地,学生还要多待些时日。

若是我此时离去,怕此处又生出其他变故,未免会让先生心血徒劳,待得此地彻底平稳后,学生再赶往下一县,您以为如何?”

“如此也好。”

姜远轻点了点头,允了。

赵欣想留在此处也好,姜远总觉得与她靠得太近,有种莫名其妙的不适之感。

姜远提了横刀出了后宅,随便喝了两口粥后,在衙门前相送伍泽与夏千海。

他二人着急赶回燕安相助赵祈佑,片刻不敢多耽搁。

姜远与杜青等人也上了马,往河堤而去,一路上见得许多衣衫褴褛的青壮小跑着往河堤处赶。

不仅是青壮,其中还有许多老人与孩童,也跟着往河堤跑。

“这些人不像是去修河堤,倒像是去抢财宝的。”

廖发才见得这些争先恐后往河堤跑的百姓,一脸怪异的说道。

姜远也有些纳闷,昨日这些百姓还在粮行前骂骂咧咧的,今日就这般积极,这事就透着些许奇怪。

“走,到前面看看什么情况。”

姜远腿一夹马腹抖了缰绳往河堤处赶去,还未到河堤,就见得堤下竖着一个巨大的布幔,上面写着:“修缮河堤招工处。”

边上还有一行小字:距招满人数还差二千人,招满即止。

几个格物部的学子在这布幔下摆了张桌子,几个讲武堂的学子拿了哨棍,将他们团团护住,整的还真像那么回事。

此时招工的桌子前挤满了人,吵吵嚷嚷的好不热闹。

“这等景像,也只有咱们刚建鹤留湾时才有过,却是没想在这荒废河滩也见着了。”

独臂老李有些感慨,当初建鹤留湾招工时,也是人山人海。

“公子,你行行好,我才五十,还能干得动,您让我去试试。”

一个岁数明显不止五十的老头,点头哈腰的站在桌前,老脸上满是乞求之色。

负责招工的学子皱着眉:“老人家,我识字的,你可骗不了我。你这把岁数了修不了河堤,弄出个好歹来怎么是好,赶紧回家吧,回家种地也一样。”

任凭那老头怎么求,招工的学子都不招这老头。

那老头挺倔,堵在桌子前不动弹,双方拉扯了一顿,招工的学子败下阵来:“行行,去挖土去!”

“谢公子开恩。”

那老头欢天喜地的道了谢,在后面领饭的地方领了个粟米团子和锄头,往河堤去了。

此时排队的人群中窜出一个年不过十岁,还拖着鼻涕的男孩,牵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挤到了桌子前。

招工的学子眉头皱得更紧,问道:“几岁了?”

那男孩抹了把鼻涕:“十四…不,我弟十四,我十六!”

“你们?十六、十四?”

招工的学子挥了挥手:“去县城领了粮回家去,你当我看不出来你们多大么?咱这不招小孩。”

那男孩闻言咧了嘴便哭:“公子,您行行好,我们的爹娘都死了,您就让我们去干活吧…我们能出力…要不然我们没活路啊…您行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