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杀人诛心

姜远见得赵欣离去,叹了口气坐在书桌前,重新磨了些墨,看着赵欣批注过的公文,想了想画了个圈。

这个圈就是同意的意思,也叫圈阅。

虽然姜远斥责赵欣越了界,但她批注的却是合理的。

“这个县主也不是省油的灯。”

姜远自语了一句,放下手上的公文,拿起另一份。

这一份,赵欣同样批注了,上面是逐渐减少赈灾粮发放的建议,因果利弊皆标注得很清楚。

并增加了新的提议,让姜远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姜远愣愣的看着公文上,那娟秀中却又透着锋芒的字迹,心中再次一叹。

赵欣若是男子,或者不是错生在大周,她的成就可能极高,实是有些可惜了。

姜远感叹的同时,又隐隐生出不安来,女子无才不行,太有才却得不到施展,下场只有两个。

要么郁郁寡欢过完短暂的一生,要么,就会生出野心来,想尽一切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才是姜远所担忧的,他不愿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落寞终其一生。

也不愿她滋生出超越自身掌控不住的野心来,这是极大的祸事。

目前赵欣有后者这种倾向,姜远却不知道如何纠正她,不由得有些烦躁。

“义父。”

清脆的叫声,打断了姜远的思绪。

转头一看,见得扎着丸子头,穿着一身干净衣衫的兰儿,双手捧着个大碗,小心翼翼的走了进来。

姜远连忙起身接住兰儿手中的大碗,左手一托将兰儿抱了起来,笑问道:“兰儿怎的还不去睡?”

兰儿脆生生的说道:“娘亲让孩儿给义父送凉茶,说义父很辛苦。”

“辛苦兰儿了。”

姜远将凉茶放在书桌上,见得兰儿的小脸依然很瘦,问道:“义父这段时间太忙,也没问你吃没吃饱饭。”

兰儿闻言,张开小手开心的说道:“兰儿每天都能吃饱饭,每天都有这么大的馒头吃。”

姜远见得兰儿开心,心情好了许多:“兰儿,过些时候跟为父去燕安念书好不好?”

兰儿眨了眨大眼睛,满眼欣喜:“兰儿也可以念书吗?”

姜远笑道:“当然,那里有好多小伙伴。”

兰儿开心的咯咯笑,但随即又摇了摇头:“孩儿不去,孩儿不想与爹娘分开。”

姜远却道:“那就不分开嘛,你爹娘也一起去。”

“真的?”

“真的!”

姜远用力点头,他确实是想把周小鱼一家接去燕安。

周小鱼在周家村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留在这里也只能是过着半死不活的日子。

姜远或许帮不了所有人,但对于于他有救命之恩的周小鱼等人,怎么帮都不为过。

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别说是救命大恩。

“义父,爹爹还让我告诉你,瘦子叔与赖子叔醒了。”

兰儿突然又想起一件事来,连忙说道。

姜远闻言一喜,瘦猴与赖狗昏迷了十来日,全靠汤药吊着命,现在终于醒了。

姜远将桌上的凉茶一口喝了,牵着兰儿就往瘦猴与赖狗的房间急走。

如今姜远右腿上的伤已开始愈合,已不似最初那般瘸,动作倒是利索了许多。

姜远到得瘦猴与赖狗的房间时,周小鱼夫妻也在,正与他二人说着话。

姜远探望了一番,满含愧疚的告诉赖狗,那天夜里没能护住他的瞎眼老母。

赖狗已从周小鱼那知晓了所有事,只道:“怪不得猴官兄弟,皆是唐明志那狗官的害的。”

姜远叹息一声:“你二人刚醒,别的不要去想,江竹松与唐明志、田昌都已捉拿,明日公审后,会给泷河县所有百姓一个交待。”

瘦猴与赖狗咬牙切齿:“猴官兄弟,明日我们也想去观刑,他们害死了我周家村那么多乡亲,我们要看着那两个畜牲死!”

姜远点了点头:“明日我让人将你们抬过去。”

姜远安慰了一番,叮嘱云娘给瘦猴与赖狗做些小米粥。

又出了县衙去查看了一番睡街头帐篷的学子后,又接着回书房忙碌,直到鸡鸣三遍时,才迷迷糊糊的趴桌上睡去。

早上醒来时,姜远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带着淡淡茉茉香的披风。

“先生,您醒了,喝点粥。”

赵欣端着一碗米粥进得书房来,笑脸盈盈,昨夜姜远喝斥她之事,就像没发生过一般。

姜远也露了个笑脸:“有护卫照应着,你何需如此。”

赵欣柔笑道“弟子服侍先生不是应该的么?您若觉着不妥,先生不要将我当县主,我也不将先生当先生如何?”

“你别说话这么绕,你又想干什么?”

姜远岂能上她的当,直接问道。

赵欣抿嘴一笑:“减放赈灾粮之事,我怕引起灾民不满,粮仓前必须要有人坐镇。

你今日要公审,我觉着我去粮仓守着吧,我这县主身份或许有点用。

若是所有事都需你操心,那我们这些学子来此不是显得多余?”

赵欣这般说,姜远就无法拒绝,也没理由拒绝。

逐渐减少赈灾粮的发放,是姜远赈灾之初就定下的。

这么做有两个目的,经过十余天的放粮救济,灾民基本上被稳住能活命了。

若一直不断的发粮,就会让灾民滋生出依赖之心,于灾后重建不利。

二来,也是为了配合征召傜役修河堤一事,若是官府一直有粮发,谁还愿意去修河堤?

但具体怎么实施,姜远却是还没完全拿定主意,实是事务繁杂,他又不是电脑,怎么可能马上就有详细的方案。

但昨夜赵欣在关于减赈灾粮的公文上,新增的那两条建议,却是让姜远大为赞同。

那便是从今日起,原本每人每天发放三斤粗粮,改为妇嬬一天一斤,青壮八两。

要想有饱饭吃,青壮可上河堤修堤,不仅管两餐饱饭,还有工钱。

凡老弱妇孺,愿回乡者,可在粮仓前领取路条凭证与五斤粗粮,凭路条在各要道上设的粥棚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