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290章(第2页)
至此,全国所有的人,都拥有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身份标签:阶级成分。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阶级成分划定以后,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内的全体成员都是这一个成分;添了新的成员后,如新生儿,也继承这一成分;家长死了,家庭成分保持不变。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
由此,阶级斗争、阶级成分和出身论全面终结。
想想,阶级成份持续了近三十年,何大清能不为此煞费苦心。
一个不好,弄到个什么不好的成份,那可是影响差不多一辈子的事儿。
值得一提的是,运动中都批斗最惨的一群人,也就是所谓的“黑五类”,指的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分子的子女。
这些子女在文革期间受到歧视,影响入团入党、毕业分配、招工、参军、提干、恋爱和婚姻等方面。
如果被列入了这个名单,打上了“五类分子”的烙印,不但本人,其家属子女也必定受到牵连,正常的生活秩序都会被打乱,时时生活在惊恐之中。
出生于这些家庭的子女,始终笼罩在这个黑色的“光环”中,自然有一种人人自危的自卑情绪,尽量夹着尾巴做人。
各种评先、选优、招工、参军、提干,都与他们无缘。
也有一些被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并树为典型,但那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