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推广阿拉伯数字
大朝会冗长的仪程终于结束,但这对林淡而言,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当“牛马”。他步履匆匆,袍角带风,径直回到户部察检司那间堆满账册、弥漫着墨香与陈旧纸张气息的公廨。
属于他的那张宽大案几上,早已摞起了半人高的新送来的账簿——那是来自六部六寺的最后几批待核账目。
“快了,快了。”林淡坐下,长长吁了口气,揉了揉因朝会久站而微酸的腰背。
经过数月不分昼夜的“合帐”鏖战,这场规模空前的财政审计总算接近尾声。
案头堆积如山的卷宗,正是胜利在望的证明。
他刚提笔蘸墨,准备投入工作,察检司的得力干将,林淡的直属下官任学海便笑吟吟地凑了过来。
“大人,”任学海声音不高,却透着由衷的钦佩,“您之前着意让我们试用的那套‘数字记账法’,真真是绝了!起初下官还犯嘀咕,觉得那些弯弯绕绕的符号古怪,可这两个月用下来,嘿!”
他用力一拍大腿,眼睛发亮,“省下的笔墨且不说,关键是快!算工们拨弄算珠、核对条目,效率足足提了三四成不止!下官敢打包票,待年后开印,将此新法呈报陈尚书,请求在户部乃至各司衙门全面推行,定是水到渠成!”
任学海口中的“数字记账法”,正是后世所称的阿拉伯数字。
其实,林淡早在自己私下计算、草拟文书时就已偷偷使用这套符号了。
繁复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写起来既占地方又费时,哪有“1、2、3、4、5、6、7、8、9、0”来得简洁高效?
效率就是生命,尤其在户部这数字的汪洋大海里。
然而,推广的念头他却一直按捺着。
因为他深知,所谓的“天竺数字”或“番邦数码”,其实早已随着商旅和僧侣传入中土,却犹如石沉大海,无论是在庙堂高处的公文奏报,还是市井商贾的流水账簿,都难觅其踪。
习惯的壁垒固然顽固,但林淡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定有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书写习惯的差异,或许是担心这种“异形”符号易被篡改,缺乏汉字的庄重与防伪性。
因此,自踏入户部察检司起,林淡便在默默观察、思索。
他并非要生硬地全盘照搬阿拉伯数字,而是要找到一条既能取其精华、提升效率,又能规避其潜在风险,并融入本朝记账体系的改良之路。
整整两个月的实践、调整、再实践,在察检司这群经验丰富的算工手中反复打磨了一套融合了汉字大写单位、特殊防伪标记:
比如关键数字旁加盖小型印章,与阿拉伯数字核心计数功能的新型记账法终于趋于成熟。
它保留了传统账册的严谨框架与防篡改特性,却在具体数字书写上实现了革命性的简化。
林淡看着任学海兴奋的脸,心中也涌起一股成就感。这正是他准备献给师父陈敬庭的一份特殊“新春贺礼”——一份足以改变户部乃至整个朝廷财政运作效率的厚礼。
“巧了,”林淡放下笔,嘴角噙着一丝笑意,“我正打算将此法详加整理,编纂成册,待到年节,便作为贺仪呈送陈尚书。”
任学海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他嘴角抽动了一下,带着几分忧色劝道:“大、大人,这……这大过年的,给尚书大人送……送行笺?怕是不太合礼数吧?”
在任大人心中,年节送礼讲究的是喜庆吉祥,笔墨文书总带着公务的沉重感,肯定不是上选。
林淡却浑不在意,摆摆手,信心十足:“无妨。陈尚书乃务实之人,深知此法的价值,断不会计较这些虚礼。”
他心中暗忖:自己连给皇上送寿礼都敢夹带奏疏,给师父送份“工作成果”又算得了什么?实用,才是对师父最好的敬意。
任学海见林淡如此笃定,又想到此法带来的巨大便利,那点担忧很快被更大的憧憬冲散了。
他眼中闪烁着光芒:“若此法真能在朝廷上下推行开来,大人,您这可是功在千秋啊!下官……下官说不定也能跟着沾光,在史书上……留下那么一笔?”看任学海的此时的样子,就知道青史留名的诱惑力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