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神秘舆图?
甄钰脑海中闪过一道光。,k,a-n_s\h!u.c·m?s\.*c·o*m`
他不愿让贾敏牵扯进来。
知道越多,越是凶险。
他站起来,坦然自若将《诫子书》收起:“无妨。我认识一位古董大家,能妙手修复千年古画。待我将它送去修复一番,自然恢复如初,保管看不出来。”
贾敏并未发现异常,这才放下心来。
陪贾敏、黛玉用完午饭,甄钰便带着荣国公墨宝,离开家门。
王夫人肯定去荣喜堂搬救兵,下午必来闹事,但甄钰有的是正经事干,没空搭理这些后宅妇人。
他当然没去别处,倒是寻了可靠僻静处,打开那副贾代善的墨宝。
“穷庐,乃老荣公贾源年老终养之所。他竟将此物藏在《诫子书》中,显然极其重要。”
“但既然重要,为何还要藏起来?直接交给儿孙们不好吗?”
甄钰拔出匕首,小心翼翼轻轻撬开墨宝边角,找到宣纸与夹层之间的缝隙,插入缝隙,慢慢分离,尽量保持均匀。
“大功告成。”
甄钰额头沁出一层细细汗水,总算成功分离出来。
《诫子书》中,果然夹带了一层夹层。
一张发黄的绢布。
绢布上面乃是一行草书。
看字迹,也是荣公贾源的手书。
“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特留此物,以遗子孙,不测之时,退步抽身,以保血脉赓续、祖宗香火,以待来时。唯我子孙,滴血方显。”
除此之外,并无他物。
甄钰心中疑窦大起。
“这是···”
贾源因功受封荣国公,和其兄宁国公贾演共同开创了贾府的百年基业,年轻从龙,定鼎国朝,可谓功高盖世。^新/完+本`神-站. ?最·新+章-节′更,新!快·
从原著中,便可知荣宁二公对子孙并不放心,两次现身。
甄钰想了想——需要宁荣子孙之血,绢布内容,方可显形?
去哪里搞宁荣之血?
捉贾宝玉?
他哑然失笑:“我自己身上,不就流淌宁荣之血?”
甄宝玉母亲贾纹,虽然是旁支,但也是正经宁荣子孙。
融合甄宝玉后,甄钰之血应也算宁荣血脉。
他以拇指轻轻抹过匕首,将一滴血滴在绢布上。
说来也怪,如一石入湖激浪,随着血迹印染,绢布的背面竟浮现出全新内容。
原来,其背才是正面。
陆地大海,山川河流,隐然其上。
确切说,仿佛是一份地图的左上部残片。
从尺寸估计,约原本的八分之一。
这地图仿佛用兵作战的舆图,描绘事无巨细,勾勒出一部分山川河流。
“这是?什么东西?”
甄钰心生疑窦。
荣公一生用兵,戎马倥偬,藏有兵法舆图再平常不过。
只是他在序言提到,此乃贾府子孙不测之时,退步抽身,保留香火血脉之用。
说白了,此乃荣国公为以防万一,留给贾府子孙的最后一张底牌!
这张舆图背后藏的东西,价值珍贵,可想而知。
可见,老国公深谋远虑,哪怕贵为国公、蟒袍加身、富贵已极,却已然预料到贾府将来大厦将倾、抄家灭族之际,并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
配合诸葛亮《诫子书》,谆谆善诱,可见用心良苦。
但为何是一张舆图?这舆图又能藏什么?
甄钰睁大眼睛,仔细看去。\我?的.书~城? ′最-新′章*节\更-新*快,
可隐隐在左上角题注,找到三个字。
“潢海铁网山。”
“这里?”
甄钰更奇怪了。
潢海铁网山,在原著提到三次:薛蟠向贾珍推荐出自潢海铁网山的樯木用作秦可卿棺木,冯紫英提及铁网山打围受伤暗示权贵斗争,最后皇帝携元春春狝于此,贾赦等人获允会面,引发府内重大变故。
老荣公为何绘制潢海铁网山舆图?隐藏何等机密?又为何要如此机密收藏?为何又没传给子孙?其他七份舆图残片又在何处?
“这份舆图一定与老荣公遗嘱配套,至少要指出其他残片藏匿的位置。可惜,贾赦贾政都不会告诉我。”
“荣公有此残片,那宁公贾源应也有一份。只是不知藏在何处?”
“有时间该去宁国府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