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兴,百姓可不苦(第2页)
现在确实面容圆润,面色也是白里透红,老帝师和夫人看得如何不高兴。
这个时代的女人可不讲究什么白幼瘦,要有肉、要富态、要圆润才是美,才是福。
外面的雪花扑簌簌地落下,老夫人过去把开着一条缝的窗户又稍稍合上了一些,不让过多的冷风吹进来。
翁老帝师不由念了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翁老夫人回头:“什么?”
老帝师吃下一块花胶,说:“没什么,只是有些感触罢了。”
不知多少年了,这是老帝师第一次能在这样的大雪天里还能安然坐下来喝一碗汤。
翁夫人回来继续整理夫君的书案,看一眼夫君两鬓返黑的头发,她的嘴角是遮不住的欣喜。
翁夫人不知自己与丈夫能续命多少年,但她想,她与夫君一定可以看到盛世的到来。
雪花打在窗户上,翁夫人感慨:“也不知这雪何时能停。”
临近小年,雪却是一场接着一场,京城及周边不少地方都受了雪灾影响。
翁老帝师道:“瑞雪兆丰年,今年该是个丰收年。”
不同于往年,对今年京城的这一场场大雪,老帝师心里却没有过多的忧虑。
今年的雪确实大,但今年冻死、饿死的灾民一定会是燕国开朝以来最少的一年。
兴,百姓亦苦,但他相信,有皇上,有那个人,大燕的江山会越来越兴盛;
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对燕国底层的老百姓来说,天灾就意味着艰难甚至是死亡。
今年大雪中虽仍有人冻死,仍有人被雪压垮的房屋压死,但相比起活下来人的来说却可以忽略不计了。
大雪压垮了百姓的房子,守灾的百姓在救济所里却能吃上热粥,有衣穿,有被盖。
对未来的日子,百姓们也没有不见希望的茫然与绝望。
救济他们的人说了,等雪灾过去,朝廷还会给他们安置住处,会给他们发银子让他们恢复耕种。
受灾的百姓们都觉得自己是在做梦。
但一天天过去了,抵达救济所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没有人抢食物,没有人趁此刁难欺凌他们。
户部临时组建的救灾司内,慕容世子正在忙碌地安排手下的人马下一步的任务。
自雪灾发生后,慕容世子和忠勇侯王石井就被永明帝调回了京,命他二人一起负责京城救灾一事。
以往有天灾,都是户部主导,工部、吏部配合。
这回,永明帝却是单独分离出一个救灾司,归属户部,但户部却不能直接干预,只负责出钱。
慕容世子与王石井一起协作,统领救灾一事。
此时的慕容世子已经看不到当初的肥胖,整个人瘦了几圈不说,皮肤都黑了好多。
现在再看到他,若是不相熟的,谁也认不出他是曾经的那个慕容世子。
对此陈艾都不知心疼过多少回了,慕容世子却是极为高兴,甩掉了一身肉,步伐都轻松了许多。
自从接管实验田后,慕容世子就一直又忙又累,但他却觉得这日子是前所未有的充实。
从雪灾发生起,由忠勇侯带头捐款,到君后的“救助基金”拨出救济款。
之后,又由邵云安联合几家的内眷夫人、正君发起救灾义演。
就是红街上的妓子们都纷纷加入到义演中,为雪灾募集资金。
再之后,从银两,到被褥,哪怕是富贵人家不穿的旧衣裳、旧鞋都可以捐出来。
雪灾发生后,邵云安就跟君后提了几个救灾建议,君后不仅采纳了,还进行了扩展。
蒋康辰负责后勤物资的采买,慕容世子与王石井负责对外。
这一次的救灾方式可谓是发动了朝廷内外所有能发动的。
忠勇侯和瑞郡郎那两个喜欢“折腾”的带头捐款捐物,谁敢落后?就算心里不愿意,也不能在这个时候吝啬。
邵云安把空间里稀稀拉拉长的草药都拿出来交给了王石井,让他拿去给灾民们煮汤、煮水喝。
熬过了冬天,等到开春天暖了,就可以考虑灾后重建了,不过前提是灾民得活下来。
慕容世子高兴能为这个国家做一些事,能做一些不堕王府声誉的好事,他也很自豪。
翁老帝师能安心在府中喝一碗汤,也是基于此。
京城的街道,刚刚清扫出来的街道又被大雪覆盖,可是街道上却看不到流离的灾民。
贫民区的房屋几乎都被压垮了,隶属于救济司的官兵们正在冒雪清理建筑垃圾。
很多以前住在这里的百姓们在一旁等着从自家的废墟中再扒拉出什么能用的东西。
开春之后救助基金会再拨出一笔款子,国库也再出一笔钱,统一盖一批灾民安置房。
房子不求多大,只求具有一定的抗灾能力,安置房的图纸已经由皇帝盖章送到工部了。
这一回的救灾方式不是没有官员站出来反对,首先就是太花钱,户部会捉襟见肘。
不过杨砚这位户部尚书站出来表示坚决支持皇上的决定后,那些反对的官员也只能干瞪眼。
年底敕南府给国库缴纳了一大笔的税银,君后的救助基金和忠勇侯府出了大笔的救灾银,户部还真不至于捉襟见肘。
而之后,京城的灾民秩序井然,没有流离失所,没有易子而食,没有满街乞讨,也没人再公然反对了。
所以,小年的这一场拍卖会也是极其重要。
只要开得顺利,那么不管是“救助基金”还是忠勇侯府都能得到资金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