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糖的意义(第2页)

邵云安也直说了,这几天家里就做鱼胶吃,让大家都补补。 翁瑶第一反应是去看自己的腰,想了想,还是把话咽下去了,实在不行回京城再少吃点。

从大斯国换来的东西,邵云安也不打算在县城这边销售,一切都等回京再说。

晚上,家里吃了鹿肉,还做了炖鹿筋。虎哥猎来的新鲜鹿,鹿筋炖了一个下午就能吃了。

不过天热,吃鹿肉太燥,邵云安让厨房煮了凉茶给大家祛火,他还煮了菊花茶。

晚上,吃饱喝足的众人坐在后院看夜空,快八月十五了,月亮也在朝圆盘发展,乡试也已经开始了。

邵云安嗑着刚炒好的五香瓜子,很是悠哉地说:“下一茬的葵花籽咱们做焦糖味的。”

老夫人来了一句:“这村子里就是安静、舒坦。”

老正君点点头:“是啊,多少年没这么安静过了。”

翁瑶也看着天上还不够圆的月亮,思绪万千。

邵云安看了眼身边的小爹,抓了一把瓜子塞过去:“小爹,明年咱们去边关,跟爹和大哥一起过中秋。”

粟辰逸笑了,只说了“好”。

对边关的将士们来说,与家人一起过节都是奢侈的念想。

但此刻,粟辰逸是真的很想他们一家能一起过个节。

翁洛桐出声:“安叔,这个瓜子真好吃。”

邵云安:“好吃吧,咱们回京后也种上,瓜子也可以做点心呢。”

翁洛桐:“真的吗?”

她想象不出。

邵云安:“真的,下一个向日葵取了瓜子咱们就做。”

翁洛桐:“安叔,我想和你学。”

“好啊。”

翁瑶嘴角含笑地看着女儿的笑颜,心里想着她也跟着一起学,然后让人送去府城给康宁尝尝。

京城,安公公又接到宫中的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找“甜菜”。

据说这种“甜菜”的根茎含糖量很高,可以制糖,但这东西似乎来自外邦,燕国本土没有。

得了这一任务的安公公就开始琢磨了,这东西很可能是瑞郡郎想到的,不然君后怎么会好好知道“甜菜”这种东西。

安公公没有像燕窝那样去大张旗鼓地找,而是派人私下里去打听。

燕子窝这种东西,谁也想不出能有什么用;找“甜菜”不能说它甜,得说它好看,好吃!

宫里给的信息这甜菜的根茎是红色的,可做观赏,也可做菜。

安公公让手下去番邦商人那边去问,也是说想找一些具有番邦特色的菜来琢磨些新的菜式。

最好是模样奇特,长得好看的,不拘是叶子好看,还是根茎好看。

北方地区最合适种植的产糖作物就是甜菜。

糖不单单是生活用品,更是重要的经济物资;糖在世界贸易和历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邵云安写给永明帝的信上详细说明了糖的制作技术将会对整个燕国所能带来的影响。

砂糖制作工艺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可以操控燕国对周边以及海外国家经济的一种战略性物资。

不要低估人们对糖,对甜食的追求。

在没有成熟的制糖技术,没有大量的糖可以被生产出来之前,糖就是当之无愧的奢侈品。

邵云安甚至还能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他能吃到一块糖是多么的难得。

糖的背后势必是权力与财富的体现。

所以制糖这件事,广南府可以提供原料,甚至可以以此来增加收入。

可制糖的技术,却是要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至少短期内是不能让私人涉足的。

所以制糖的地方只能放在京城,广南府可以增加甘蔗的种植,可以扩大糖浆的出售。

甚至朝廷可以在敕南府建造制糖厂,这样可以更快捷地利用广南府的糖浆。

可制糖的技术,邵云安只能交给永明帝和他信任的人。就是赵河,邵云安都不能教他。

京城的信再一次送到了邵云安的手上。

这回,永明帝让邵云安尽早回京不是为了君后,而是为了这制糖之术。

永明帝是皇帝,有邵云安的那封信,他略一深思便能明白这制糖意味着什么。

前有茶、酒;后又有糖……试想永明帝这位帝王会有怎样的豪情壮志。

这边,王石井也不天天去县里了,赵元德跟着他跑了这么多天也能担事了。

有需要他出面的,赵元德就来找他。

王石井每天露面跟长辈们吃个饭就去后头忙去了,长辈们也不问他在忙什么。

村中,忠王氏祠堂的地址也选好了,赵村长正在组织人手建造。

这祠堂不是说盖个房子就够了,那是有讲究的,王石井9月就要回京了,是赶不上了。

不过他明年年初回来制茶的时候应该能赶上建好的“忠王氏”祠堂。

到时候他会带着王青和王璟妍一道回来开祠堂,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这祠堂才算是正式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