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京城的烦杂

在“有人心”的传播下,安国公府的名声不说彻底烂了也是臭不可闻。 前安国公,现安国侯几次求见代老将军不成,再加上墙倒众人推,一急之下晕倒在家中。

安国侯府乱了套,蒋康辰放出狠话,他与安国侯府永无和解的一天!

不过武家在朝中的根基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坍塌的。

再加上武简身中千丝绕的消息放出来后,当年站错队的几家也嗅到了危险。

这些家族要么向皇上跪地求饶,要么就是联合武家在皇上的根基还未稳固之前逼皇上让步。

进宫见了君后的隔天,邵云安从登门来见他的蒋康辰嘴里也知道了这段时间的诸多事情。

最近三次大朝,朝堂上的激烈程度不亚于真刀真枪地干仗。

武官稍微好点,文臣几派之间吵成了一锅粥,好几个马前卒落马。

邵云安都佩服永明帝,他还真没从对方的脸上看出朝堂上会那么不顺心。

原世子夫人郑氏被贬为妾,昭阳侯郑家的当家主母痛斥郑氏心思不端,罔为郑家之后。

表面上郑家驱逐了这个女儿,向帝王表明了态度。可在朝堂上,郑家却是处处使绊子。

恒远侯倒了,魏氏很是出了一次血。

哪个大族都不会愿意自己沦为第二个魏氏。

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都不可能看着皇上再对下一个大族出手。

朝臣不配合,朝廷的政策就无法实施下去。

这也是永明帝召老帝师、岑老、康瑞返回朝堂的原因。

代家在边关的有两位大将军,两位小将军;代老将军又坐镇京城,武将那边还好些。

文官这边永明帝就急需老帝师为他助阵了。

永明帝现在的优势是他年轻了,不知是不是真的能成精。

一个寿命极长的帝王要搞哪家,谁也拼不过。

而同样喝了仙水的翁老帝师与代老将军绝对是永明帝最强的底气。

再随着从科举上来的官员越来越多,逐渐分化世家子弟被举荐入朝,世家在朝堂的话语权会越来越低。

王石井代表着绝对的新派,且是绝对的保皇派。

很多人都盯着看他会不会介入朝堂。

也有很多人做好了从王石井下手,来打击帝王一派的准备。

邵云安回来前蒋康辰已经从君后那里知道了邵云安的身世,震惊自是不在话下。

蒋康辰此次登门一来向邵云安表示恭喜,二来告诉他和王石井如今朝中的情况,三来就是两个孩子定亲的事。

皇上已经赐婚了,那该定亲就得抓紧先定亲。

邵云安的意思是等他们年底从秀水村回来再给两个孩子办定亲宴。

他和王石井回村前可以先把定亲前面那些简单的步骤完成,这样两个孩子的关系也算名正言顺。

等到妮子及笄后再考虑婚事。邵云安的意思是可以及笄后结婚,但不要那么早要孩子。

蒋康辰全无意见,两个孩子彼此喜欢最重要。

两个孩子定亲的事两人聊得高兴,但一说到朝中的乌烟瘴气,邵云安就听得心烦不已。

邵云安是打定主意赶紧回村,只等认亲宴结束和与康瑞见一面。

因为粟辰逸要跟着去,侯府这边邵云安和王石井还是劝说岑老夫妇搬过去。

家里有长辈,侯府才更有人气。

还有薛芷鄢生了之后势必会多些人,岑老夫妇住到侯府来也宽敞些。

至于武简,邵云安是打算回村的时候把他一并带走。

武简是蒋康辰的软肋,只要武简安全,蒋康辰在京城就能明着对付武家,蒋沫熙也能安心。

邵云安和王石井认岑老和岑夫人为爹娘,那是正经办过认亲宴的。

邵云安不会因为找到了“原身”的亲爹娘就不认岑老和岑夫人了。

而对于岑老夫妇,代家和粟辰逸只有感激。感谢他们在邵云安被人欺负时护住了他。

让岑老和岑夫人搬去侯府住,邵云安也没瞒着粟辰逸。

侯府足够大,届时侯府不仅有岑老岑夫人的院子,也会有代明荣和粟辰逸的院子。

将军府没有分家,代明荣又在边关,粟辰逸完全可以跟着儿子住。

没有外人,蒋康辰他们离京这十几天朝中、京中的情况详细告诉两人,让他们有个计较。

邵云安搓搓脑门,烦躁:“真是麻烦啊,还是在村子里好。”

蒋康辰:“皇上与千岁服用了仙果,你二人只管听命行事便是。

乱是会乱上一阵子,皇上和老帝师他们也不会让朝堂一直乱下去。”

接着他道:“千岁让我接管‘基金会’,生意上的事京城这边还是安公公为主。

我听千岁的意思他还是对你二人最放心。你二人还是要多寻些可靠的帮手。”

邵云安纳闷儿:“魏弘文不行吗?康辰大哥,你知道魏弘儒怎么样了吗?”

蒋康辰只道:“魏弘文毕竟仍姓‘魏’。魏弘儒……我只知千岁对他有安排,具体是什么安排我不知。”

王石井道:“我们的新宅是原来恒远侯府的宅子。魏弘儒和魏弘文再大度心里也不会舒服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蒋康辰表示赞同,邵云安吐了口气。 蒋康辰会逐渐从京城具体的生意中抽身,专心帮君后做“基金会”。

邵云安就建议蒋康辰以私人的名义与他们合伙做生意。

郭子牧想挣钱,蒋康辰如果抽得出精力也可以和郭子牧一起合计做点什么挣钱的买卖。

君后原来就没有压榨邵云安这边的利润,现在就更不会了。

邵云安还打算投资一下永修县甚至是敕南府的“房地产”事业。

背靠大树好乘凉,亘古不变。

邵云安一开始一直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

抱大腿,认义父,都是为了能在这个封建王朝的古代更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