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鸡毛蒜皮
亲民堂内,吏房小吏捧着一摞文书,等候多时。¨e,z¢小*说!罔/ ?追~罪?新!蟑*踕,
徐侍郎随大王出征,吏部诸事交由窦侍郎一同掌管。
他特意吩咐,今岁考核,务必在大王凯旋之前完毕。
薛绩不由感叹,薄薄一张纸,可让人登上天子堂,也可贬到穷乡僻壤,不啻于泰山之重。
不过,最终任免,皆由大王过目之后,再作决定。
吏房走后,刑房小吏捧来一叠卷宗。
薛绩浏览片刻,只觉头痛,这些都涉及县狱。每一个案件牵扯各方,倘若追根溯源,免不了触碰到达官显贵。
长安城的水,着实深不见底。惟有大王,才能镇住各路牛鬼蛇神。
不过,自从大王在偃师县升堂断案,亲自为民伸冤,诸道刺史、县令,都不敢怠慢。
毕竟,大王明察秋毫,连地方乡县民情也了如指掌,谁敢糊弄?
大秦律法,可不是摆设。
太阳一点一点升高,寒气消散。薛绩摸着一张张纸页,不由赞叹,这雕版印刷术果然神奇。
如今,整个长安城印书成风,书肆日进斗金。
官府印刷律文,士子印刷五经正本,另有道士、和尚,印刷道经、佛经,不胜枚举。
当然,最畅销的,属于诗集、杂记、话本子,甚至艳情秘闻。*比′奇′中¨文-网, !更`辛^罪.快,
光怪陆离、荒诞不经之文,竟风靡一时。
纵然是他,自诩饱读诗书,见多识广,也忍不住买来一观,且津津有味。
“这印刷术,果然如大王所说,利在千秋。”
此前,一介匠人柳忠,只因一门小术,便得大王青睐,赏赐官职、钱财、良田、宅院,不知多少人眼红,就连他也颇有微词。
不过,等印刷术普及开来,惠及万众,这些谬论当即消散。
薛绩犹然记得,从前,儒家经典需要手抄,繁琐无比,又耗时耗力,价钱不菲,非殷实人家根本买不起。
到如今,《论语》、《孝经》等书,一部只需百文钱,两斗粟米之价,不光寒门士子人手一部,连底层小民省吃俭用一番,也能承受。
甚至,诸多书肆为招揽生意,争相降价,使五经正本价钱不断下跌。
“大王所言非虚,这才是我等文人幸事。”
据他所知,长安城书商,将西书五经、诸多杂书运到剑南、河东、都畿、河北,甚至江南诸道贩卖,获利颇丰。
民间称其为贩书郎。
假以时日,印刷术普及天下两都十六道,蔚然成风,人人读书明礼,何等盛况!
畅想片刻,薛绩来到正堂断案。
抬头望去,悬着三大匾额。′n.y\d·x~s¢w?.~c-o/m~正中为“明镜高悬”,左侧为“执法如山”,右侧为“克己奉公”。
身后,挂着一幅“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寓意清正廉明。
按秦律,县令有审查冤屈、躬亲狱讼之责。
咚!升堂鼓敲响,惊堂木一拍,堂外刑凳解锁,又是一日断案。
好在,并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多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
譬如西市令禀报,西域胡商云集,一峰峰骆驼驮着货物络绎不绝,竟把群贤坊一座桥梁压塌了。
坊民为赔偿之事,和胡商争执不休,闹到了县衙。
薛绩无奈一笑,虽想重责胡商,但思绪一转,大王并无抑商之意,反而颇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