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燕子 作品

第316章 准备年货(第2页)

今天虽然不是正式的赶集日,但因为临近春节,那些红袖章的打办厅工作人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像平时那么严格,所以镇上依然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摊位,卖肉的、卖菜的、卖布料的、卖年画的,应有尽有。人们摩肩接踵,讨价还价声、吆喝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春节前奏曲。

三人推着自行车,艰难地在人群中穿行,来到自行车保管的地方。随后向看守的大叔交了保管费。那大叔就拿出三副对半随意破分牌子,牌子上还写有数字,数字也是被随意毫无规律的破开,一半令牌绑在自行车上,一半分别递给江奔宇,覃龙,何虎三人,还叮嘱说道“别把这个牌子弄掉,不然到时候需要请派出所的同志过来一下才能给你们取车回去。”

三人闻言点点头表示明白。于是何虎一边走一边四处张望,时不时停下来看看摊位上的商品。覃龙则是一脸目标明确,直奔供销社而去。江奔宇跟在后面,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供销社是镇上最大的商店,平时供应各种生活必需品,从粮食布料到煤油火柴,应有尽有。今天这里更是人山人海,排队的人从店内一直延伸到店外。小惠站在柜台后面,忙得满头大汗,一边称重一边收钱,还要时不时回答顾客的问题。

“小惠!”何虎大声喊道。

小惠抬起头,看到三人,脸上露出笑容:“哟,你们来了!等等啊,我忙完这波就过来。”

三人站在一旁等待,看着小惠忙碌的身影。柜台前挤满了人,大家手里拿着各种票证,焦急地等待着。一个老太太手里攥着肉票,不停地往前张望;一个中年妇女拿着布票,小心翼翼地护着身边的孩子;还有一个年轻人拿着粮票,一脸紧张地盯着柜台上的秤。

“看来今天人真多啊。”江奔宇感叹道。

覃龙点了点头:“每年都这样,越到年底人越多。有些东西供应紧张,去晚了就没了。”

等了大约半个小时,小惠终于忙完了一波,有人顶替她一会,她也是趁机休息一下,擦了擦汗走到三人面前:“你们要买什么?”

覃龙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清单:“我们要买过年用的东西:面粉、猪肉、豆腐、花生、瓜子、糖果、香烛、纸钱、年画、红纸、煤油、火柴、肥皂,还有一瓶白酒。”

小惠看了看清单,皱了皱眉:“东西不少啊。面粉还有,猪肉得排队,豆腐得去豆腐坊买,花生瓜子还有库存,糖果得看运气,香烛纸钱还有,年画红纸也有,煤油火柴肥皂都有,白酒得凭票供应。”

何虎急忙说道:“小惠姐,你帮帮忙,我们都提前说好的。”

小惠笑了笑:“放心吧,我都给你们留着了。不过猪肉得你们自己去排队,今天肉摊人太多,我也插不上手。”

三人谢过小惠,先把能买的东西都买了,然后直奔肉摊而去,不是他们想去排这长队,如果他们不去排队,过年的时候,从随身携带空间里拿出的肉,怎么像别人解释?又怎么解释得清楚。

肉摊前早已排起了长队,人们手里拿着肉票,翘首以盼。摊主是一个膀大腰圆的中年汉子,手里拿着一把大刀,熟练地切割着猪肉。案板上摆着半扇猪肉,肥瘦相间,看起来十分新鲜。

“今天这猪肉真好!”何虎赞叹道。

覃龙点了点头:“基本生产队当天早上刚宰的猪,当然新鲜。”

排队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轮到三人。覃龙拿出肉票,买了三斤猪肉,又用部分瘦肉换了一些猪板油。摊主熟练地切肉、称重、包好,动作一气呵成。

“接下来去买豆腐。”覃龙说道。

豆腐坊在镇子的另一头,是一个不大的作坊,门口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空气中弥漫着豆腥味和热气,作坊里传来磨豆机的嗡嗡声。坊主是一个老师傅,看到三人过来,笑着打招呼:“来了?今天豆腐不错,刚出锅的。”

覃龙买了五斤豆腐,用荷叶包好,放进车筐里。

“接下来是糖果和炒货。”覃龙看了看清单,“糖果得去供销社旁边的副食品店,炒货得去集市上买。”

副食品店人也不少,但相比供销社要好一些。柜台里摆着各种糖果,水果糖、大白兔奶糖、花生糖、芝麻糖,琳琅满目。覃龙买了一些水果糖和大白兔奶糖,又买了一些花生和瓜子。

“这些够吗?”江奔宇问道。

覃龙摇了摇头:“还得去买些红薯片和米糖。这些东西集市上都有,我们得去转转。”

集市上人声鼎沸,各种摊位鳞次栉比。卖蔬菜的、卖水果的、卖家禽的、卖手工制品的,应有尽有。三人在人群中穿行,时不时停下来看看。

在一个卖炒货的摊位前,覃龙买了一些红薯片和江沙炒的膨化食品。摊主是一个老太太,一边炒货一边吆喝:“新鲜炒货,又香又脆!”

在一个卖手工米糖的摊位前,覃龙又买了一些米糖和糍粑。摊主是一个年轻人,手法熟练地将糯米搓成团,包上花生馅,再裹上芝麻。

“这些都是自家做的,干净又好吃。”年轻人笑着说道。

最后,三人来到一个卖年画和红纸的摊位前。摊位上摆着各种年画,有福字、寿字、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等传统图案,还有一些文革题材的新年画。红纸则是一叠叠地摆在一旁,供人挑选。

覃龙选了几张年画和一叠红纸,又买了一些香烛和纸钱。

“这些东西够了吗?”江奔宇问道。

覃龙点了点头:“基本上齐了。不过还得去买点煤油、火柴和肥皂。”

回到供销社,小惠已经帮他们把剩下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煤油、火柴、肥皂,还有一瓶白酒。

“这些东西都得凭票供应,我可是给你们留好了。”小惠笑着说道。

三人谢过小惠,把所有的东西都装上车筐,用绳子固定好。

“好了,该买的都买了,咱们回去吧。”覃龙说道。

“天色还早,我们去码头茶摊那边一趟吧!估计子豪,强军,李大伟、、覃天明,张子强、刘国龙刘永华杨致远,王旭,梁智峰,梁智杰,何博文,鬼子六,他们都在那边。”江奔宇说道。

三人推着自行车,走出供销社。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镇子上的人群依然熙熙攘攘,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节前的喜悦。

前往码头茶摊的路上,三人一边骑车一边聊天。

“没想到买年货这么麻烦。”江奔宇感叹道。

何虎笑了笑:“麻烦是麻烦,但过年不就是图个热闹嘛。”

覃龙点了点头:“是啊,过年不仅仅是为了吃好的穿好的,更重要的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江奔宇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想起小时候过年,家里虽然不穷,但母亲总会想方设法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父亲则依旧会亲自贴春联、放鞭炮,全家围坐在一起守岁。那些简单的仪式,却充满了温暖和期待。

“对了,龙哥,你刚才说的桂省藤县的习俗,是真的吗?”江奔宇好奇地问道。

覃龙笑了笑:“当然是真的。我有个远房亲戚在藤县,有年春节我去过一趟,亲眼见过他们的习俗。他们做的芋头扣肉特别好吃,太平米饼也很香甜。舞狮活动更是热闹,整个村子的人都出来看,狮队走家串户,祈福送吉祥。”

何虎插嘴道:“听起来真有意思,以后有机会我们也去看看吧。”

覃龙点了点头:“是啊,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虽然现在物资短缺,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

三人一边聊一边骑,不知不觉就回到了茶摊。茶摊已经挂起了自制的大红灯笼,门上的旧对联已经撕得干净,都准备好地方给贴上了新春联,整个茶摊都弥漫着节日的氛围。

“好了,东西都买齐了,接下来就是准备过年了。”覃龙笑着说道。

江奔宇看着车筐里满满的年货,心里充满了期待。这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和期待从未减少。通过精打细算、自产自制和有限的市场购买,家家户户都能拼凑出一个简朴而充满仪式感的春节。

这不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凭票抢购到自产补充,从祭祀祈福到民俗活动,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农村坚韧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

江奔宇深吸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越来越浓的年味。他知道,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