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家和 作品

第24章 拓跋宏,从"被支配的乖孙"到汉化改革的"Tony老师"

太和元年的平城大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殿内,鎏金烛台闪烁着昏黄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烛火摇曳,将五岁的拓跋宏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在地上投下一道孤独的暗影。当冯太后小心翼翼地将拓跋宏抱上那雕龙画凤的龙椅时,小皇帝的鹿皮靴还够不着踏板,只能晃悠悠地悬空着。他那双肉乎乎的小手紧紧攥着一只拨浪鼓,鼓面上的兽纹随着他的晃动若隐若现,发出清脆的声响,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仿佛是这个年幼皇帝内心的呼喊。

冯太后站在一旁,她的手轻轻握着拓跋宏的小手,那指尖带着常年批阅公文留下的薄茧,粗糙却温暖。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乖孙,这笔锋要有力,就像咱们北魏的铁骑一样,勇往直前!”

谁能想到,这个被奶奶手把手教导如何当皇帝的鲜卑娃娃,日后竟会成为五胡十六国历史上最为敢“折腾”的改革家。他以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将北魏从上到下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汉化”改革,让这个国家焕然一新,宛如经历了一场“换头”手术。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给国家带来巨大变革的超级“tony”。

一、被奶奶"鸡娃"的童年天子

拓跋宏的童年简直就是一部“皇家版海淀妈妈育儿实录”,冯太后对他的教育可谓是煞费苦心。

在崇信宫内,冯太后特意为拓跋宏打造了一座“皇家书院”,这里的设施一应俱全,仿佛是一个缩小版的宫廷学堂。每日的课程表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丝毫的空闲时间。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洒进宫殿时,卯时初刻的晨钟尚未敲响,小宏儿就已经被宫女们轻轻唤醒。他睡眼惺忪,似乎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但一想到今天的学习任务,便强打起精神,开始诵读起《论语》来。

从“学而时习之”到“克己复礼”,这些晦涩难懂的汉文词句对于年幼的拓跋宏来说,就如同嚼不烂的干肉一般,让他频频皱眉。然而,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家族的期望和国家的未来,所以即使再困难,他也咬牙坚持着。

巳时,短暂的休息过后,紧接着便是《孙子兵法》的学习。冯太后亲自为拓跋宏讲解这部兵家经典,她在沙盘上摆放着精致的兵俑,生动地讲述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小宏儿聚精会神地听着,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战争策略的好奇。

就连课间休息的时间,拓跋宏也不能完全放松。他必须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背诵两首唐诗,从“床前明月光”到“大漠孤烟直”,稚嫩的童音在宫殿里回荡,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乐章。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小宏儿的脸上,他揉了揉眼睛,嘟囔着:“奶奶,我想出去玩!”冯太后坐在一旁,板着脸,眼角的皱纹里似乎隐藏着一种不怒自威的威严。

“想当明君?先把这些书背熟!”冯太后严厉地说道,她指了指桌上那一堆厚厚的书籍。

小宏儿无奈地叹了口气,拿起书开始背诵。然而,有一次抽查时,他睡眼朦胧,竟然把“学而时习之”背成了“学而食包子”。这让冯太后气得三天都没有理他。

小宏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在崇信宫门口跪了整整一个时辰,眼泪不停地流下来。直到冯太后终于心软,将他搂入怀中,轻声安慰道:“好啦,别哭了,奶奶不生气了。”

最离谱的一次经历是小宏儿上朝的时候。当时他才五岁,坐在龙椅上,困得直打哈欠。大臣们正在汇报军情,说柔然又在边境骚扰。突然,小宏儿奶声奶气地问道:“叔叔,打仗能抓到小兔子吗?”

这句话一出,满朝文武都愣住了,紧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大臣们拼命忍住笑,憋得满脸通红,就像熟透的柿子一样。冯太后见状,赶紧出来打圆场:“陛下这是……这是心系民生啊!”下朝后,小宏儿被揪着耳朵训话:"以后不准再丢人!"他耷拉着脑袋,委屈巴巴地应着,心里却对这枯燥的朝堂生活充满了抵触。

在这严苛的教育环境中,小宏儿每天都要面对无尽的课业压力和严厉的老师。然而,在这一片枯燥乏味的世界里,唯有冯太后身边的宫女青雀,能给他带来一丝温暖和慰藉。

青雀比小宏儿大五岁,她心灵手巧,不仅擅长各种女红技艺,还能编织出精美的草蚂蚱。每当小宏儿感到疲惫或沮丧时,青雀总会变戏法般地拿出一只用草叶编成的蚂蚱,递到他的手中。那蚂蚱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跳跃起来,让小宏儿的心情瞬间愉悦起来。

除了草蚂蚱,青雀还经常给他讲述民间流传的有趣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幽默诙谐,让小宏儿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能够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里。

有一次,小宏儿因为背不出书而被老师罚不许吃饭。饥饿难耐的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肚子的咕咕叫声。就在这时,青雀像往常一样,悄悄地来到他的身边。她的手里拿着一块香喷喷的烤羊肉,那诱人的香气直往小宏儿的鼻子里钻。

青雀微笑着将烤羊肉递给小宏儿,轻声说道:“快吃吧,别饿着了。”小宏儿感激地接过羊肉,两人一同躲到花园的角落里,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美食。月光如水,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两张幸福满足的脸庞。

这一刻,小宏儿觉得,与青雀一起分享美食的快乐,远比背诵那些难懂的书籍要来得更加真实和珍贵。

二、亲政后的"叛逆式改革"

冯太后去世后,拓跋宏守在灵前,望着奶奶慈祥的遗容,心中五味杂陈。压抑多年的想法如破土而出的春笋,再也无法抑制。当他终于摘下"乖孙"面具,露出"改革狂人"真面目时,整个北魏朝堂都为之震动。

他召集大臣在太极殿宣布:"从今天起,咱们不说鲜卑话,改说汉语!谁要是蹦出一句鲜卑语,罚抄《孝经》一百遍!"老臣穆泰跳出来反对,花白的胡须气得直颤:"陛下!这是数典忘祖!鲜卑语是我们的根,怎能丢弃?"拓跋宏把靴子一脱,露出穿着汉袜的脚:"行,那你现在光着脚穿鲜卑服上朝试试?看看这与汉人的服饰究竟有何不同!"穆泰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只能愤愤退下。

更令人惊叹的是“汉服推广计划”。他毅然决然地下令全国人民改穿汉服,并且以身作则,率先穿上那宽袍大袖的衣裳,在皇宫里悠然自得地转圈。只见他衣袂飘飘,仿佛仙人下凡一般,口中还念念有词:“看!这衣裳多么飘逸啊!比起咱们的皮甲,简直是天壤之别!”

然而,这一举措却让贵族们叫苦不迭。有个王爷忍不住抱怨道:“这衣服穿起来上厕所都不方便啊!”他听闻此言,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真是矫情!你们就不能学学汉人是怎么如厕的吗?”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推广汉服,他还别出心裁地在皇宫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舞会。这场舞会邀请了众多贵族前来参加,场面异常盛大。舞会上,他亲自示范汉人的礼仪与舞蹈,身姿优雅,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令在场众人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鲜卑贵族们对拓跋宏的改革措施心怀不满,他们私下结成联盟,密谋策划,企图阻止这场改革的进行。

这些鲜卑贵族们在朝堂上对拓跋宏的政策进行百般刁难,故意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试图让改革陷入僵局。同时,他们还在民间散布谣言,恶意中伤拓跋宏,说他背叛了鲜卑族,要将鲜卑族的传统和文化抛弃。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拓跋宏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丝毫退缩之意。相反,他坚定地相信只有通过汉化,北魏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

于是,拓跋宏决定加大改革的力度,以更坚决的态度推进各项汉化政策。他毫不留情地打击那些反对改革的鲜卑贵族,将他们逐出朝堂,以显示自己改革的决心。与此同时,拓跋宏积极地向汉族文化学习,大力推广汉族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他以身作则,亲自学习汉语、汉字,鼓励鲜卑族人民学习汉族的文化知识,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