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家和 作品

第23章 拓跋弘!从"被迫营业的天子"到出家"最离谱皇帝"

皇兴五年,平城的皇宫被暮色笼罩,宛如被鲜血浸染一般,那巍峨的宫墙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显得越发庄严肃穆。

在这庄严肃穆的宫殿之中,年仅十八岁的拓跋弘,正站在龙案前,他的双眼布满血丝,通红一片,仿佛燃烧着无尽的怒火。他手中紧握着传国玉玺,那是象征着无上权力的宝物,但此刻,他却毫不犹豫地将其狠狠地砸在了龙案上。

只听得一声清脆的撞击声响起,那传国玉玺在龙案上弹了一下,然后滚落一旁。这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着,久久不散,仿佛是拓跋弘心中的怒吼在空气中激荡。

拓跋弘的嘶吼声紧接着响起,他对着端坐在凤椅上的冯太后怒声吼道:“这皇帝谁爱当谁当!tmd 朕要去当和尚!”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无法抑制的愤怒和绝望。

冯太后显然被拓跋弘的举动震惊到了,她猛地从凤椅上站起身来,手中的茶杯也因为她的动作而“啪”地一声摔在地上,瞬间瓷片四溅。

“胡闹!”冯太后怒不可遏,她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带着威严和不可置疑,“天下哪有皇帝说退位就退位的?”

这场激烈的对峙,就如同一场暴风雨,在这庄严肃穆的宫殿中肆虐。而这一记重锤,不仅砸开了北魏史上最荒诞离奇的权力闹剧,也让这位少年天子以一种独特的“佛系退位”方式,在五胡十六国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令人惊叹的一笔。

一、被推上皇位的"社恐少年"

兴安元年,年仅十二岁的拓跋弘,在这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如一颗被狂风骤雨摧残的幼苗,被匆匆推上了皇位。那时的他,宛如初出茅庐的雏鸟,对这个充满权谋与算计的世界一无所知,性格内向,天真懵懂,活脱脱就是一个被赶鸭子上架的“社恐少年”。

登基大典的那一天,阳光灿烂,金銮殿上鼓乐齐鸣,震耳欲聋。文武百官身着华丽的朝服,庄严肃立,宛如一片绚烂的花海。然而,在这片花海之中,拓跋弘却显得格外渺小和无助。

他在太监的引领下,步履蹒跚地走上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艰难,仿佛脚下的台阶是一座陡峭的山峰,稍有不慎便会滚落谷底。他的双腿微微颤抖着,稚嫩的脸上写满了紧张与不安,额头上甚至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当他终于坐上龙椅的那一刻,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头晕目眩。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可心中的恐惧却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上心头。

第一次上朝时,面对满朝威严的大臣,拓跋弘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他像一只受惊的兔子,怯生生地躲在冯太后身后,连头都不敢抬一下。当大臣们向他请安时,他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叫:“大、大家有话慢慢说……”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不禁涌起一股失望之情。有人甚至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小声嘀咕道:“这小皇帝,比兔子还胆小!这还怎么上朝……”

然而,对于拓跋弘来说,批阅奏章简直就是一场可怕的噩梦。他瞪大眼睛,盯着那一篇篇密密麻麻、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奈。这些文字仿佛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高墙,将他与奏章的内容隔离开来。

拓跋弘心急如焚,他不停地抓着自己的头发,嘴里发出一声声哀嚎:“娘个西皮的,这写的都是啥玩意儿啊?比天书还难懂!叫我怎么批复啊!”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迷失在荒野中的旅人,找不到出路,也找不到方向。

每当这个时候,拓跋弘都会感到无比的无助。他多么希望冯太后能够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像往常一样,耐心地帮助他解读这些难懂的奏章,为他指点迷津。然而,冯太后并不会每次都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他只能独自面对这堆积如山的奏章,苦苦思索。

冯太后看着焦头烂额的养子,满心恨铁不成钢,她语重心长地说:"弘儿,你得学着处理政务!"拓跋弘却像只撒娇的小猫,紧紧抱着冯太后的胳膊:"母后最厉害了,这些事儿就交给您吧!"在他心里,有冯太后在,一切都无需他操心。久而久之,朝堂上甚至传出"太后垂帘,皇帝摆烂"的段子。拓跋弘听到这些传言后,又委屈又生气,只能躲在寝宫,一边啃着苹果,一边小声嘟囔:"当这得喝的皇帝好没意思,还不如tn的出宫玩耍!"

在这深宫之中,拓跋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被皇权的枷锁束缚着。他渴望自由,渴望像普通孩子一样在宫外嬉戏玩耍,感受那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然而,命运却将他推上了这个至高无上却又令他倍感压抑的位置。

二、夹缝中挣扎的"叛逆帝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拓跋弘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渐长大。曾经那个青涩、怯懦的少年,如今已变得成熟稳重,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他心中对冯太后的权威充满了不满和抵触。尽管冯太后对他有养育之恩,但他无法忍受一直生活在她的阴影之下,被她的意志所左右。他渴望能够挣脱这束缚,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权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君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拓跋弘开始暗中谋划。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朝堂上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逐渐培养起属于自己的亲信势力。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共同对抗冯太后的势力。

拓跋弘深知这场权力斗争的艰难,但他毫不退缩。他以坚定的决心和机智的策略,一步一步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与冯太后的势力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如同鹰隼一般,紧紧地锁定了冯太后的宠臣——郑太妃。郑太妃仗着冯太后的宠溺,在朝堂上肆意妄为,不仅贪污受贿,还为非作歹,搞得朝堂上下乌烟瘴气,引起了众多大臣的强烈不满。

然而,这一切都被拓跋弘看在眼里。他虽然年纪尚轻,但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果敢。为了将郑太妃绳之以法,拓跋弘暗中派遣亲信,悄悄收集郑太妃贪污的证据。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让他掌握了郑太妃贪污的确凿罪证。

拓跋弘决定不再坐视不管,他毫不犹豫地召见了郑太妃。当郑太妃走进宫殿时,她还像往常一样趾高气扬,但当她看到拓跋弘那冰冷的目光时,心中不禁一紧。

拓跋弘面无表情地坐在龙椅上,冷冷地说道:“郑太妃,你贪污的证据现在就在朕的手中,你是想死还是想活,自己看着办吧!”他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如同惊雷一般在郑太妃耳边炸响。

郑太妃被吓得脸色苍白,浑身颤抖不已。她怎么也想不到,平日里那个看似懦弱的小皇帝,竟然会突然对她发难。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求饶,希望拓跋弘能够放过她一马。

然而,拓跋弘对她的求饶视若无睹,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让郑太妃为她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冯太后得知此事后,顿时勃然大怒。她没想到拓跋弘竟敢如此大胆,竟敢动她的人。她气得拍案而起,破口大骂:“小B崽子翅膀硬了?敢动老娘的人?”

至此,母子俩之间的矛盾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般,一触即发。从那以后,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拓跋弘和冯太后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日益激烈,整个朝廷都被卷入了这场权力的风暴之中。

拓跋弘的“奇葩治国”之举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某天,他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觉得饮酒会耽误事情,进而影响国家的发展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一道命令:“喝酒误事,全国上下一律禁止酿酒!”

这道命令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各地的酒楼纷纷倒闭,那些原本以酿酒为生的百姓们顿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叫苦不迭。他们怨声载道,纷纷抱怨道:“没有酒喝,这日子还有什么盼头呢?”

然而,面对百姓们的不满和抱怨,拓跋弘却显得理直气壮。他振振有词地说道:“等咱们国家变得富强了,到时候自然会让你们痛痛快快地喝个够!”可谁能想到,就在他信誓旦旦地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自己却躲在皇宫里,偷偷摸摸地小酌起来。而且,他还特意叮嘱身边的太监:“千万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太后哦!”

拓跋弘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不仅让百姓们对他心生不满,就连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开始对他的治国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拓跋弘似乎渐渐失去了民心,他的统治地位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拓跋弘就像一个在夹缝中挣扎的勇士,他努力想要冲破冯太后的束缚,证明自己的能力,却又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奈和痛苦。他的叛逆,是对命运的反抗,也是对自由和权力的渴望。

三、爱江山更爱自由的"任性抉择"

拓跋弘的后宫生活就像一部情节曲折、充满戏剧性的《北魏情感困惑实录》。他的皇后李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不仅容貌姣好,而且温柔贤淑、知书达理。

皇后李氏一直深爱着拓跋弘,她将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拓跋弘和北魏的江山社稷上。她常常苦口婆心地劝诫拓跋弘:“陛下,您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朝政上啊。”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拓跋弘的关心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然而,对于内心渴望自由的拓跋弘来说,皇后的这些善意的劝谏却变成了一种唠叨和束缚。每次听到皇后的话,他都会感到心烦意乱,甚至忍不住在心里暗骂:“娘个西皮的,你也来唠叨!”

随着时间的推移,拓跋弘对皇后的这种反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皇后。两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感情也逐渐变得淡薄。

而宠妃万氏却与其他女子大相径庭,她性格活泼开朗,犹如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一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她的机灵古怪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仿佛有无穷的点子和创意。这样的性格特点使得她与拓跋弘一拍即合,两人可谓是臭味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