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家和 作品

弟二十二章 拓跋濬!从"流亡小正太"到"北魏治愈系暖男"(第2页)

深夜,当拓跋濬还在埋头批改奏折时,案头总会悄然出现一碗温热的羹汤。那羹汤的香气四溢,让人闻之便觉得饥肠辘辘。而这一切,自然都是冯氏的细心照料。

晨起梳妆时,冯氏更是调皮得像个孩子。她会故意将簪子插歪,然后看着拓跋濬手忙脚乱地帮她整理。每当这时,冯氏便会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那笑声仿佛能驱散所有的阴霾。

然而,最让拓跋濬感动的,还是那次他感染风寒的时候。冯氏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她不顾众人的劝阻,衣不解带地守在拓跋濬的床边,整整三日三夜。她亲自为拓跋濬试药,一勺一勺地喂他吃饭,甚至连汤药的温度都要反复确认,生怕会烫到拓跋濬。

然而,这段感情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来自各方的重重阻力。那些自视甚高的贵族们,对冯氏的出身表示出极大的不满,他们联名上奏,言辞激烈地指责道:“皇后母族寒微,有失体统!”

在朝会上,面对这些弹劾奏章,拓跋濬怒不可遏。他猛地将奏章狠狠地摔在地上,龙袍在愤怒的翻飞间猎猎作响。他的声音冰冷得如同寒冬里的寒冰,一字一句地说道:“朕娶的是她这个人,而不是她的出身!”

为了给心爱的冯氏正名,拓跋濬下定决心,不顾众人的反对,力排众议,决定举办一场盛大无比的册封典礼。这场典礼,将成为北魏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

终于,到了册封典礼的那一天。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一睹这场盛典的风采。

当凤冠霞帔的冯氏缓缓走上祭坛时,她的美丽如同仙子下凡一般,令人惊艳。而站在她身旁的拓跋濬,更是英俊威武,气宇轩昂。

在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的注视下,拓跋濬当着所有人的面,郑重地执起冯氏的手,深情地说道:“此生唯她一人!”他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仿佛向世人宣告着他对冯氏的忠贞不渝。

然而,在这甜蜜的背后,却隐藏着丝丝苦涩。冯氏的兄长冯邈在一场战役中不幸战败被俘,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冯氏和拓跋濬都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那些心怀叵测的贵族们趁机发难,他们以冯邈战败被俘为借口,向拓跋濬施压,要求废掉冯氏的皇后之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拓跋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心爱的妻子,一边是朝廷的律法和贵族们的压力,他该如何抉择呢?

就在拓跋濬犹豫不决的时候,冯氏却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果敢。她主动向拓跋濬请命道:“按律处置,不可因我坏了国法。”说完,她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

望着冯氏渐行渐远的身影,拓跋濬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他知道,冯氏这是为了维护国法的尊严,为了不让他为难。然而,他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呢?

于是,拓跋濬决定暗中派人调查冯邈战败被俘的真相。经过一番深入的查访,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原来,冯邈的战败并非他个人能力问题,而是有人在背后蓄意陷害。

得知真相后的拓跋濬怒不可遏,他立刻下令赦免了冯邈,并严惩了那些构陷他的人。朝堂之上,拓跋濬义正言辞地说道:“法不容情,但朕亦不会冤枉忠良!”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整个朝堂之上,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四、内外兼修的\"和平使者\"

面对边境冲突,年仅十五岁的拓跋濬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智慧。柔然铁骑又一次来犯境,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一次,拓跋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调兵遣将,严阵以待,而是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命人准备了整整十车的丝绸、美酒,然后附上一封他亲自书写的信件。信中的内容简单而直接:“咱们当邻居这么久了,何必打打杀杀呢?来,喝杯酒,交个朋友!”

当这十车礼物和信件被送到柔然可汗面前时,可汗看着那流光溢彩的丝绸,不禁挠了挠头,嘟囔道:“这皇帝,路子够野啊!”

然而,正是这看似荒诞的举动,却让柔然可汗对拓跋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皇帝,思考着是否真的可以放下刀枪,与他成为朋友。

最终,柔然可汗被拓跋濬的诚意所打动,双方决定化干戈为玉帛。边境上的紧张气氛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和平与友好的景象。

为了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拓跋濬还下令在边境开辟互市。从此,驼铃声取代了战鼓声,商人们穿梭于两国之间,带来了繁荣与发展。

然而,表面上的和平之下,实则暗潮汹涌。南朝刘宋与柔然暗中勾结,妄图对北魏形成夹击之势。这一阴谋被拓跋濬的密探察觉,并迅速将消息传递给了他。

当拓跋濬收到这份密报时,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心中暗自思忖着应对之策。一旁的冯氏见状,轻声问道:“陛下,如今形势危急,您是否打算先发制人呢?”

拓跋濬沉默了许久,终于缓缓开口道:“宋魏本是一家,何必为他人做嫁衣?”说罢,他提起笔来,在信笺上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

信中,拓跋濬首先强调了宋魏两国的同源关系,指出双方不应为了柔然而自相残杀。接着,他详细阐述了北魏的立场和态度,表示愿意与刘宋保持友好往来,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为了表达诚意,拓跋濬还特意在信中附上了一些北魏的特产,作为礼物送给刘宋皇帝。

这封信被快马加鞭地送到了刘宋朝廷,刘宋皇帝在读完之后,不禁长叹一声:“此子怀柔之术,远胜其父祖啊!”

对内,他更是百姓心中的“活菩萨”。某年大旱,烈日炎炎,禾苗尽数枯死,百姓们心急如焚,纷纷跪地求雨。拓跋濬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立刻带着满朝文武来到祭坛,众人皆身着素衣,面色凝重。

拓跋濬率先跪地,虔诚地向上天祈祷,他的声音在空旷的祭坛上回荡,仿佛能穿透云霄。满朝文武见状,也纷纷跪地,与拓跋濬一同祈求上苍降下甘霖。

这一跪,便是三天三夜。众人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祈求上天降雨,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滋润着干涸的大地。百姓们见状,欣喜若狂,纷纷高呼:“陛下感动了上天!”

然而,拓跋濬却只是微微一笑,摆摆手道:“这并非我一人之功,而是大家的诚意感动了老天爷,我不过是蹭个热度罢了。”他的笑容温暖如春风,让百姓们心中倍感温暖。

雨停后,拓跋濬立刻下令开仓放粮,亲自监督赈灾工作。他不仅将国库中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百姓,甚至还将自己的私库也贡献了出来。在他的努力下,百姓们终于度过了难关,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

然而,这一系列的善举却让国库变得空虚,贵族们对此颇有微词,纷纷指责拓跋濬不顾国家利益。面对贵族们的发难,拓跋濬却毫不退缩,他笑道:“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我北魏最大的财富。只要百姓们能够幸福安康,国库空虚又何妨?”

和平六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病魔席卷而来,仿佛是上天对这个国家的一场考验。二十六岁的拓跋濬,这位年轻而有为的皇帝,此刻却无力地躺在龙榻之上,昔日那明亮如星辰的眼眸,如今已被血丝所布满,透露出深深的疲惫和病容。

尽管身体极度虚弱,但拓跋濬依然强撑着精神,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关切和忧虑。他紧握着身边大臣的手,叮嘱道:“记得……给灾区多送点粮食……那里的百姓正遭受着苦难,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站在一旁的冯氏早已泣不成声,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不停地从她美丽的眼眸中涌出。她紧紧握着拓跋濬的手,仿佛这样就能留住他渐渐消逝的生命。“陛下,你说好要陪我一辈子的……”她的声音颤抖着,充满了绝望和哀伤。

拓跋濬艰难地转过头,看着冯氏那悲痛欲绝的面容,他的心中也如刀绞一般。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抬起手,轻轻地拭去冯氏眼角的泪水,温柔地说道:“别哭,我不在了,你要替我照顾好大家……这个国家,还有我们的子民,都需要你的关爱和守护……”

说完这句话,拓跋濬的手缓缓垂下,他的双眼也慢慢地合上,仿佛是进入了一个没有病痛和烦恼的世界。冯氏的哭声在宫殿中回荡,而拓跋濬的离去,也让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临终前,他将太子唤至榻前,气息微弱:\"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百姓...\"太子含泪点头。拓跋濬望着窗外的明月,想起流亡时那个在臭水沟里傻笑的少年,想起与冯氏在御花园的初遇,想起百姓们感激的泪水。他嘴角扬起一抹微笑,缓缓闭上了眼睛。

噩耗传出,平城百姓自发罢市哀悼。皇宫外摆满了祭品,纸钱如黑蝶纷飞。有人哭着说:\"这么好的皇帝,咋就走得这么早?\"冯氏遵照他的遗愿,辅佐幼主,延续了他的仁政。而他一手打造的\"兴安盛世\",虽然短暂,却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五胡十六国那段血腥的历史。

拓跋濬的一生,是乱世中的奇迹。从流亡小正太到治愈系帝王,他用温柔化解仇恨,用智慧平息战乱,用爱温暖人心。他的故事,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在回望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时,仍能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希望。而他与冯氏的爱情,更成为乱世中最动人的传说,诉说着跨越身份与生死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