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家和 作品

第19章 赫连定!从“战争狂人”到“末路跳梁小丑”的荒诞谢幕(第2页)

在赫连定的心中,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证明自己的强大,才能重振胡夏的威风。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征服和扩张,才能让国家真正繁荣昌盛。而老臣的休养生息之策,在他看来不过是懦弱和退缩的表现。

面对北魏的虎视眈眈,赫连定的一系列操作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他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主动挑衅,派人给拓跋焘送去了一封战书。这封战书的言辞可谓是嚣张至极,完全不把北魏放在眼里,甚至公然叫嚣道:“有种来单挑,我在平凉摆好宴席等你!”

那战书之上,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赫连定的狂妄与自大。他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与北魏之间的实力差距,一心只想着用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威风。然而,当北魏大军真的如他所愿杀到平凉时,赫连定却瞬间没了之前的勇气。

他惊慌失措地带着自己的军队疯狂西逃,边跑还边喊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仿佛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他的这种行为,让原本对他还有些许期待的士兵们大失所望,士气也因此一落千丈。

好不容易跑到上邽后,赫连定看着身边寥寥无几的残军,突然笑出了声。那笑声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奈,却又带着一丝病态的疯狂。他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已成定局,但却仍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就剩这点人?正好,省得粮食不够吃!”赫连定的这句话,更是让人对他的心态感到费解。明明已经到了如此绝境,他却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仿佛对自己的处境毫不在意。或许,这就是他在绝望中最后的一点倔强吧。

在逃亡的漫漫长路上,赫连定如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就在他感到前路茫茫、孤立无援之际,命运却给他安排了一场邂逅——他遇见了一位名叫慕容雪的女子。

慕容雪本是北凉的贵族之女,然而,战争的烽火无情地摧毁了她的家园,使她流离失所,漂泊无依。尽管生活给了她如此多的磨难,她却依然如傲雪寒梅般坚韧。她生得貌美如花,宛如仙子下凡,一颦一笑都令人心动;更难得的是,她聪慧过人,见识广博。

赫连定对慕容雪可谓是一见钟情,他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毫不犹豫地将她带在身边。而慕容雪对赫连定也并非毫无感觉,她看到了赫连定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甘,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她心生敬意,也让她对赫连定产生了好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慕容雪逐渐发现赫连定并非她最初所认为的那样。赫连定在面对困境时,不仅没有展现出应有的理智和智慧,反而变得越发残暴与疯狂。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完全不顾及百姓的死活。

慕容雪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赫连定,希望他能以百姓为重,采取明智的策略。然而,赫连定却对她的劝告充耳不闻,甚至对她的态度也越来越恶劣。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曾经的那份感情也在日复一日的争吵中逐渐破裂。

三、荒诞离奇的“外交鬼才”

赫连定的外交策略简直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场“迷惑行为大赏”。他竟然异想天开地给刘宋皇帝刘义隆写了一封信,信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夸大其词的承诺。

在这封信里,赫连定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仿佛他已经看到了天下被南北夹击后平分的景象。他信誓旦旦地对刘义隆说:“让我们一起合作,南北夹击北魏,共同灭掉这个强敌,然后平分天下!”不仅如此,赫连定还煞有介事地在地图上用红笔画线,划分出了所谓的“势力范围”:“黄河以北归我,以南归你,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

然而,刘义隆读完这封信后,却忍不住对着大臣们笑出了眼泪。他觉得赫连定的这些话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就像一个吹得比热气球还大的牛皮。在刘义隆的眼中,赫连定不过是一个垂死挣扎的小丑,他的提议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可行性。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西秦发动的那场“闪电战”。当得知乞伏暮末已经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赫连定毫不犹豫地立刻率领大军攻打西秦,还美其名曰是“帮忙复国”。然而,当他攻破西秦都城之后,他那凶残的本性便暴露无遗。

赫连定毫不留情地将西秦皇室斩尽杀绝,甚至连妇孺老幼都不放过,整个城市都被血腥和恐惧所笼罩。不仅如此,他还抢走了西秦的传国玉玺,这可是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宝物。

赫连定手持玉玺,得意洋洋地狂笑起来:“哈哈哈哈,有了这个传国玉玺,我就是天命所归的真命天子!”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登上皇位,统治天下的场景。

然而,在场的大臣们却面面相觑,心中暗自叫苦。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所谓的传国玉玺其实不过是一个赝品。但在赫连定的淫威之下,谁也不敢说出这个事实,生怕惹来杀身之祸。

在赫连定的心中,权力和地位就是一切。为了能够登上皇位,实现自己的野心,他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无论是杀戮还是欺骗,对他来说都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

就在赫连定与北魏军队激烈交战之际,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他的妹妹赫连清婉被北魏俘虏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赫连定措手不及,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一般,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北魏皇帝拓跋焘显然是想用赫连清婉来要挟赫连定,迫使他屈服。面对这一局面,赫连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对妹妹的安危忧心忡忡,但同时又决不肯向北魏低头示弱。他深知,如果自己在这个关键时刻示弱,不仅会让胡夏失去尊严,更可能导致整个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在北魏的宫中,赫连清婉也同样心急如焚。她虽然身处敌营,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哥哥和胡夏的命运。她深知哥哥的性格,知道他绝不会轻易妥协。然而,她也明白胡夏目前的处境十分艰难,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灭国之祸。

在这种情况下,赫连清婉决定挺身而出,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化解这场危机。她利用自己在北魏宫中的地位,设法与拓跋焘接触,并诚恳地劝说他不要对胡夏赶尽杀绝,给胡夏留一条生路。然而,在权力的博弈中,她的力量实在太过渺小,她的劝说对于拓跋焘来说,不过是耳边风而已。

四、滑稽又悲情的末路狂奔

承光四年,赫连定的末日终于来临。北魏军队如饿虎扑食般将他围困在鹑觚原,这座曾经坚固的堡垒如今却成了他的囚笼。

七天七夜过去了,赫连定和他的士兵们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饱受折磨。断水断粮的日子让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濒临崩溃的边缘。士兵们渴得只能去喝那又苦又涩的马尿,而饥饿则使得他们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一个个如同行尸走肉般。

然而,赫连定却依然嘴硬。他站在城头,对着北魏的军队咆哮:“拓跋焘!有种你攻上来,我让你有来无回!”那声音,虽然依旧响亮,但却掩盖不住其中的虚弱。

夜幕降临,赫连定决定做最后的挣扎。他带着几百名残兵,趁着夜色突围。然而,他的行动早已被北魏军队洞悉。当他们冲入包围圈时,才发现等待他们的是北魏的重重埋伏。

一场惨烈的厮杀过后,赫连定的残兵们纷纷倒下,他自己也最终被生擒。被五花大绑的赫连定,嘴里还在不停地破口大骂:“放开我!我还能再战!”

当他被押解到北魏时,拓跋焘站在高台上,轻蔑地指着他的鼻子嘲讽道:“赫连定,你不是要和我单挑吗?”

赫连定梗着脖子,毫不示弱地回怼:“要不是粮草不足,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拓跋焘懒得再与他废话,直接下令将赫连定斩首示众。随着刽子手手起刀落,赫连定的头颅滚落在地,他的一生也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临刑前,赫连定面朝着天空,突然发出一阵狂笑。那笑声在刑场上回荡,让人毛骨悚然。

“老爹啊,我把胡夏败光了!”赫连定的声音在风中飘荡,“咱们爷俩黄泉路上作伴,继续打天下吧!”

他的笑声中透露出一种绝望和疯狂,仿佛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然而,在这最后的时刻,他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野心勃勃的战争狂人。

刽子手的大刀高高举起,寒光闪烁。赫连定的笑声戛然而止,他的目光落在那把大刀上,没有丝毫的畏惧。

随着刽子手手起刀落,赫连定的头颅滚落在地,鲜血四溅。这个将胡夏推向毁灭的战争狂人,终于结束了他荒诞又惨烈的一生。

与此同时,远在北魏宫中的赫连清婉得知了哥哥的死讯。她如遭雷击,悲痛欲绝。

赫连清婉一直以来都对哥哥抱有最后的一丝希望,她相信哥哥总有一天能够重振胡夏的雄风。然而,如今这丝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整日以泪洗面,最终在北魏的宫中郁郁而终。

赫连定的故事,像五胡十六国乱世里一个黑色幽默的注脚。他用最暴烈的方式登场,以最滑稽的姿态谢幕,将一个本就风雨飘摇的政权彻底拖入深渊。当他的头颅落地时,十六国的大幕已缓缓落下,而那个充满血腥与荒诞的时代,也即将迎来最后的终章。在历史的长河中,赫连定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浪花,但他的故事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乱世的残酷与无奈,以及人性在权力和欲望面前的扭曲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