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冯弘——从"救火队员"到亡国之君的跌宕人生(第2页)
在与北魏紧张对峙的同时,冯弘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与之抗衡,于是他开始积极寻求其他势力的支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将目光投向了高句丽,这个在东北地区颇具实力的国家。
冯弘毫不迟疑地放下身段,亲自前往高句丽,向其国王苦苦哀求道:“兄弟啊,我如今身陷困境,还望你能拉我一把啊!”他言辞恳切,满脸愁容,似乎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高句丽王见状,心中暗自盘算。他深知冯弘此时前来求救,必然是有求于己,而这或许是一个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好机会。于是,他面带微笑,爽快地答应道:“放心吧,兄弟!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包在我身上!”
冯弘闻言,心中大喜过望,他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可靠的靠山,对高句丽王千恩万谢。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只是高句丽王的一句敷衍之词。
当北魏的大军真的如狂风暴雨般袭来时,冯弘眼巴巴地盼望着高句丽的援军能够如约而至。可他等来的,却是边境上高句丽军队的按兵不动,仿佛他们完全忘记了之前的承诺。
冯弘气得暴跳如雷,他破口大骂:“说好的两肋插刀呢?你这不是插我两刀吗!”他对高句丽王的背信弃义感到无比愤怒和失望。
直到此时,冯弘才如梦初醒,他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乱世之中,根本不存在什么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所谓的承诺和友情,在利益面前都变得如此脆弱不堪。
在与外部势力激烈争斗的漫长过程中,冯弘意外地结识了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女子——清月。清月并非寻常女子,她乃是一名行走江湖的侠女,以其高强的武艺和侠义心肠而闻名。
一次偶然的机会,清月救下了身陷险境的冯弘,从此两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清月的出现,犹如一道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冯弘所处的冰冷政治斗争的阴霾。她性格直爽,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敢爱敢恨,这种真性情深深地打动了冯弘。
清月常常劝告冯弘,治理国家应当以仁爱为本,而非仅仅依靠暴力手段。然而,冯弘起初对她的这番话并未太过在意,毕竟在权力的漩涡中,他早已习惯了用强硬的方式解决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弘与清月相处的日子越来越多,清月的话语也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过度的暴力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矛盾。
然而,正当冯弘的内心逐渐发生变化时,清月的身份却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猜忌。他们认为清月是敌国派来的奸细,目的是要蛊惑冯弘,扰乱朝政。于是,大臣们不断在冯弘耳边进谗言,对清月进行诋毁和污蔑。
面对大臣们的压力,冯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对清月的感情让他难以割舍;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顾及朝廷的稳定和大臣们的意见。在权力和感情的天平上,冯弘犹豫不决,最终,在大臣们的逼迫下,他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将清月送走。
当清月得知这个消息时,她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和失望,但她并没有过多地抱怨。在离开的时候,清月含着泪对冯弘说:“希望你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这句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冯弘的心上。
冯弘默默地望着清月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无奈。他知道,这一别,或许就是永远。
三、后院起火的"狗血大戏"
冯弘的后宫简直就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菜市场,各种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而在这众多妃嫔中,最受宠爱的当属慕容氏了。
慕容氏生得美艳动人,堪称倾国倾城,但她的心肠却比蛇蝎还要狠毒。她深知在这后宫之中,只有紧紧抓住冯弘的心,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有一次,慕容氏偶然间发现一名宫女竟然怀孕了。她表面上对那宫女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地说:“妹妹可要好好养胎哦~”然而,就在宫女转身离开的瞬间,慕容氏立刻派人给她送去了一碗堕胎药。
这事儿终究还是没能瞒过众人,很快就被冯弘知晓了。冯弘得知后勃然大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最宠爱的慕容氏竟然如此心狠手辣,当即决定要严惩她。
可当慕容氏得知冯弘要治她的罪时,她不仅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反而一屁股坐在地上,撒起泼来。只见她一边哭天抢地,一边打滚耍赖,嘴里还不停地喊着:“陛下不爱我了!陛下不爱我了!”
慕容氏这一哭闹,让原本怒火中烧的冯弘顿时心软了下来。他看着慕容氏那楚楚可怜的模样,心中的怒火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最后,冯弘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爱!爱!都听你的!”
从此以后,慕容氏在后宫中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因为她知道,只要自己略施小计,冯弘就会对她言听计从。
更糟糕的是,一场激烈的太子之争正在悄然上演。冯崇,作为长子,他的能力出类拔萃,为人正直,在朝廷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无疑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然而,这却引来了慕容氏的深深忌恨。她日夜不停地在冯弘耳边吹枕边风,诋毁冯崇:“陛下啊,太子他结党营私,心怀不轨,想要谋反啊!”起初,冯弘对这些谗言并不以为然,他深知冯崇的品行和才能。
但是,慕容氏并未善罢甘休,她不断编造出各种所谓的“证据”,来证明冯崇的不忠。而朝中一些与冯崇不和的大臣,为了一己私利,也纷纷附和慕容氏的说法,对冯崇进行诬陷。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弘心中的疑虑逐渐加深。尽管他对冯崇仍有信任,但那些“证据”和大臣们的附和让他开始动摇。
终于,在慕容氏的不断挑拨下,冯弘的忍耐达到了极限。他怒不可遏,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他瞪着冯崇,眼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毫不犹豫地将他赶到了边境。
冯崇完全没有预料到父亲会如此决绝,他惊愕地站在原地,脸上露出了委屈巴巴的表情。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颤抖着声音说道:“爹,我冤枉啊!我真的没有做过那些事情!”
然而,冯弘根本不听他的解释,他猛地一甩袖子,转身离去,留下冯崇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冯崇望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冯崇离开后,心中对父亲的失望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无法理解父亲为什么不相信他,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就被慕容氏的谗言所蒙蔽。他觉得自己被父亲抛弃了,心中的痛苦和委屈让他几乎无法承受。
而慕容氏则在背后得意地偷笑。她看着冯崇远去的身影,心中暗自窃喜。她的计划成功了,冯崇被赶出了京城,她的儿子离太子之位又近了一步。她得意洋洋地想着,只要再稍微用点手段,太子之位肯定就是她儿在子的了。
这场太子之争中,长乐公主也暗中参与其中。她与冯崇关系一直很好,看到冯崇被冤枉,心中怒火中烧。她利用自己在皇室中的关系,四处搜集慕容氏的罪证,想要扳倒慕容氏,还冯崇一个清白。然而,她的行动被慕容氏察觉,慕容氏立刻在冯弘面前诬陷长乐公主与冯崇勾结,意图谋反。冯弘对长乐公主本就心怀愧疚,如今听到这样的消息,心中更是复杂。但在慕容氏的不断蛊惑下,他还是对长乐公主产生了不满,渐渐疏远了她。长乐公主看着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心中对冯弘的仇恨又加深了几分。
四、仓皇出逃的"末代悲歌"
太兴六年,北魏大军再次来袭,这次势如破竹。冯弘站在城墙上,看着漫山遍野的北魏军旗,寒风呼啸,吹得他的衣角猎猎作响,腿肚子止不住地打颤。大臣们纷纷跪求:"陛下,投降吧!"冯弘心中充满了不甘,他突然发疯般大喊:"不!朕要和龙城共存亡!"然而,到了当晚,恐惧战胜了他的决心,他带着家眷,偷偷打开城门,逃往高句丽。
在逃亡的路上,冯弘一行人历经艰辛。寒风刺骨,粮食短缺,不少随从都冻死、饿死在路上。冯弘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心中满是懊悔。他想起清月的话,想起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禁老泪纵横。
到了高句丽,冯弘从皇帝变成了"受气包"。高句丽王表面客客气气:"陛下远道而来,委屈住陋室了。"实际上却把他们关在破庙里,连饭都不给吃饱。冯弘受不了这样的羞辱,想要偷偷跑回北燕,却被高句丽士兵抓了回来。高句丽王冷笑:"冯弘,你当我这儿是客栈?"
此时的冯弘,已经是众叛亲离。长乐公主在他逃亡后,选择了留在北燕,向北魏投降,她对冯弘已经彻底失望,只想为自己和北燕的百姓谋求一条生路。冯崇在边境得知父亲逃亡的消息后,也心灰意冷,他知道北燕大势已去,于是也投降了北魏。
最终,冯弘死得窝囊又憋屈。高句丽王派人送来毒酒,他捧着酒杯,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从那个意气风发的皇叔,到如今的阶下囚,心中感慨万千。老泪纵横中,他喃喃自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随后,一饮而尽。这个曾不可一世的北燕君主,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他一手断送的北燕政权,也随着他的死亡,消失在了五胡十六国的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一段充满荒诞与悲情的故事,供后人唏嘘感叹。冯弘的一生,是权力欲望的牺牲品,他在追求皇位的过程中,失去了亲情、爱情,也失去了民心,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令人不胜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