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第2页)

黄月英捧着一卷《考官职责》疾步而入,竹简便签上还沾着校正时的朱砂,蹭了点在鼻尖,像颗小红痣。

\"启禀陛下、太后,\"她的象牙笏板轻点青砖,\"工科女徒已改良了阅卷用的'朱墨双色笔',男考官用朱笔,女考官用墨笔,互不相扰。笔杆刻着'经纬分明',是用织锦的双色提花原理做的——男笔杆雕箭簇,女笔杆雕织梭,一看就分得出。\"

她展开的竹简上,还画着笔的剖面图:\"笔尖是牛角做的,男笔粗,女笔细。前儿有男考官想混着用,刚写下一个字就被认出来了,女考官们笑得直拍桌子。\"

未时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陈阿娇的织锦披帛上投下光斑,像撒了把碎金。

刘妧望见太后鬓边的赤金簪正随着她翻看报名册的动作轻晃——那簪子新缀了颗女考官送的\"衡文珠\",用朱墨锭与竹简熔铸而成,透着股沉静的光。簪尾还吊着个小算珠,是赵巧儿特意加上的,说\"算账得精准,阅卷也一样\"。

殿外忽然传来争执声,\"让我进去!我要见陛下!\"夹着贡院差役的呵斥:\"哪来的野丫头,敢闯宫!\"

是平阳侯家儿媳带着个穿儒衫的女考生奔入,考生怀里抱着的不是绣囊,而是装着算筹的竹盒,盒角磕掉了一块,露出里面磨得发亮的算筹。

\"陛下!太后!\"女考生扑通跪倒,头上的布巾掉在青砖上,露出满是风霜的脸,颧骨上还有戈壁晒出的红晕,\"我是渔阳李氏女儿,叫李珠。想考算学科,可贡院不让女子进正门,说'只能走侧门的杂役通道'!\"

她举起竹盒,声音发颤却透着倔劲:\"我姐姐就是李月,在西域...在西域没回来。这是她用的算筹,当年她就是靠这算筹,算出月氏人的盾牌阵弱点的。我要带着它考中,完成她的心愿。\"

陈阿娇立刻招来贡院令,珍珠璎珞蹭着李珠粗糙的手掌,像母亲摸女儿的手:\"传哀家的令!贡院各门皆对女考生开放,再敢阻拦,杖责三十!\"她瞪着贡院令,\"你去告诉把门的,当年王莹带女徒破敌时,走的是玉门关正门,这些女考生,也配走贡院正门!\"

卫子夫忽然上前一步,将一卷《贡院冲突录》捧到御前。

\"太后,陛下,\"她指尖点着册中朱批,\"鲁郡儒生在贡院门前撒铁钉,说'女子应试,污了文曲星',却被女考生用算学算出撒钉轨迹——她们量了铁钉的间距,沿着稀的地方走,反将儒生困在自己撒的钉阵里,引得路人直笑,说'这才是算学的用处'。\"

账册末页贴着张草纸,是李珠画的\"贡院斗儒\"图,几个儒生踮着脚在钉阵里跳,旁边女考生们正用算筹丈量,旁边写着:\"我用算学算他步数,他走三步就踩着自己撒的钉,跑不了。\"

申时的更鼓敲过,\"咚——咚——\"两声闷响,像敲在人心上。

刘妧望着案头新送来的《科举防弊册》,册里记着女徒们发明的\"糊名法\"——用织锦的\"通经断纬\"法遮挡考生姓名,把卷首的名字缝进锦缎套里,阅卷时拆开,放榜时再缝上。锦套上还绣着编号,像织锦的批号。

她想起早上收到的黄月英密信,信里说已用工科知识改良了号舍通风,在墙角开了\"经纬窗\",让女考生免受闷热之苦:\"就像织锦要留透气的网眼,考场也得透气才行。昨儿试了试,风从窗格斜着进来,正好吹到考生手边,写起字来不淌汗。\"

陈阿娇突然将一叠锦书推到她面前,彩线织着的是考生准备场景:女徒在灯下算题,男童为她们研磨,母亲用织锦做考篮,篮里装着胡麻饼和算筹。最末一幅绣的是张婆给孙女丫蛋塞饼子,丫蛋背着考篮回头笑,辫子上还系着锦缎蝴蝶结。

\"这是西市绣娘新创的'科举十二景',\"陈阿娇指尖划过锦书上的金线考篮,\"明儿挂到各郡贡院去,让天下人瞧瞧,我大汉考生如何衡才论技。前儿有个老儒说'女子应考是奇闻',绣娘就把他画成了锦书里的'守旧翁',戴着方巾瞪眼睛,引得考生们都来瞧新鲜,说'这不是申公博士吗'?\"

卫子夫捧来本皮面账本,封皮用金字写着\"大汉科举录\",翻开第一页便是考生籍贯表,其下记着各考生的专长:\"赵春妞,织锦兼算学\";\"阿依莎,月氏语兼畜牧\";\"李珠,算学兼边务\"。每人名下都列着备考的艰辛与期望,李珠那栏写着:\"姐姐的算筹,不能白丢在西域。\"

殿外忽然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新遴选的女考官们捧着考卷来了。她们穿着统一的湖蓝色襦裙,裙摆绣着细小的算筹纹,手里的考卷用锦缎捆着,系成蝴蝶结的样子。

领头的班昭跪在丹墀下,将一叠用锦缎封装的样卷举过头顶:\"陛下,太后,这是按'糊名法'封好的样卷,女考官已试评过,确能公允。\"她掀开最上面的锦套,露出里面的卷纸,\"您瞧,名字处缝得严严实实,阅卷时只看文章。\"

样卷的锦缎封面上,用暗线绣着\"唯才是举\",不仔细看瞧不出来,像极了女考官们公正的心。

酉时的宫宴摆在长乐宫的贡院旁。

陈阿娇亲自给李珠斟了杯麦茶,酒液在粗瓷碗里晃出浅黄的光。她忽然指着贡院说:\"瞧,那是文院女徒在月下布置号舍,说要按'八重锦'的保暖法铺地,在稻草下垫三层锦缎,免得考生冻脚。赵巧儿正领着人量尺寸呢,说'每尺垫三寸锦,不多不少才暖和'。\"

李珠捧着茶盏的手直颤,泪水滴在碗沿,溅起细小的水花:\"要是早知道...我姐姐也能来考...她算学比我好,织锦也比我巧...当年她教月氏女子织锦,说'等和平了,咱就开个大织坊'...\"

卫子夫用银匙搅着案上的麦粥,轻声道:\"我让少府算过,今岁女考生的路费,够买五千石军粮。可她们说,这点钱不算啥,能换来西域安稳,值了。蜀郡来的女考生还说,考上了就把织锦技法传到西域,到时候蜀锦能换更多粮草,早把路费挣回来了。\"

刘妧摸着案头新刻的\"衡才令\"玉节,玉质温润,刻着\"公平\"二字。

她想起筹备科举时的种种阻碍,忽然笑了。贡院的墨香里,混着陈阿娇鬓边珍珠与李珠身上的麦秆气息,像一曲公平选才的歌谣。

\"去叫尚方署的匠人,\"刘妧对侍女说,声音里带着笑意,\"让他们照着'糊名法'锦封,铸些刻着'经纬公平'的铜封,发到各郡县的贡院去。\"

陈阿娇立刻接话,腕间的镯子叮当作响:\"这事哀家早盯着呢!昨儿见女考官用算学排考场,横平竖直,排得比钦天监还准!赵巧儿说,按'考生人数除以号舍数',正好一人一间,不多不少。有个男考官不信,算到半夜,结果跟巧儿分的一模一样,臊得脸都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