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第2页)
说着,她从袖中摸出十二枚金光闪闪的金错铜印,印文“女户校尉”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王阿莲、柳氏女,哀家封你们为‘司农女校尉’,领百户田宅!从今往后,你们就是大汉的功臣!”
卫子夫也展开《封爵条例》,朱笔圈着的“女子凭军功可封爵”条目十分显眼。条例末页贴着一张皱巴巴的草纸,上面是渔阳李氏女儿稚嫩的字迹:“我娘说,杀过贼的女子能戴金印!”
申时的更鼓准时响起。刘妧望着新送来的《匈奴军情册》,眉头紧紧皱起。
左贤王部新添的“铁浮屠”重骑来势汹汹,雁门郡女户传来的密报显示胡商正在高价收购汉地的冶铁图谱,形势愈发严峻。霍去病之前说的那句话又在她耳边响起:“匈奴虽强,然其民不知织锦为何物,此乃我军可乘之机。”
陈阿娇似乎看出了她的忧虑,突然推来一叠竹简。《文武学院奏议》几个大字苍劲有力。
“这是班昭与黄月英连夜编写的,”她指着其中的“武学院教战图”,图上巧妙地用织锦纹样解析骑兵阵型,“女子能掌控织机,为何就不能掌握兵机?咱们得让女子也能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卫子夫则捧来一本装帧精美的《大汉文武学院规制》,封皮上烫金的字迹闪闪发光。翻开第一页,“无论男女,皆可应试”的朱批赫然在目,彰显着前所未有的魄力。
就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太学女学徒们叽叽喳喳地涌了过来。
领头的姑娘兴奋地举起一柄造型独特的短剑:“陛下!太后!我们用织机的传动原理改造了匕首,现在能连发三箭啦!”
短剑的机括处还精心缠着彩线,宛如她们平日里穿梭在织机上的梭子,充满了巧思。
酉时,宫宴在建章宫的兵器库旁热闹开席。
陈阿娇亲自为霍去病斟满一杯烈酒,然后指着一旁架上的新甲说道:“瞧瞧,这是绣甲营用‘八重锦’做的内衬,普通的刀根本砍不进去!”
霍去病一饮而尽,甲叶间露出一抹难得的笑意:“末将正想请旨,让女户们教教北军,如何用织锦制作又轻又暖的帐篷,这样将士们在寒夜里就能少受些苦了。”
卫子夫则用银匙轻轻搅着案上的桑葚酱,轻声说道:“我让少府仔细核算过,要是文武学院顺利开办,单是女户子弟的学费,就足够购买万石军粮了。”
刘妧伸手摸着案头新刻的“学院之玺”,想起早上张汤递来的奏折,说西市的百姓们已经自发捐钱,打算在坊市中建立“武备女塾”。
在兵器库中铜戈冷冽的微光里,陈阿娇鬓边珍珠的华贵气息与卫子夫裙角兰草的淡雅芬芳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曲无声却激昂的备战之歌。
“传旨!”刘妧神情庄重,将玉玺重重按在学院奏议上。朱红的印泥缓缓绽开,宛如一朵盛开的血色花朵,“着霍去病领武学院事,班昭领文学院事。从今往后,凡我大汉子民,无论男女,皆可进入学院修习文武之艺!我大汉的未来,需要更多有勇有谋的人才!”
“早就准备好了!”陈阿娇立刻接过话头,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文院用的是女户们精心织就的锦纸,武院则用女户们熔铸的精铁。咱们要让这学院办得风风光光!”
她腕间的赤金镯在烛火的映照下轻轻晃动,映得满架的兵器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
卫子夫展开一卷空白竹简,提笔蘸墨,神情专注而认真:“那我便先记下,今日建章宫议决——文武学院分设经义、算学、骑射、兵器四科。只要是有真才实学、表现优异者,皆可进入朝堂为官、领军出征!”
竹简便签在暮色中泛着微微的光芒,未干的墨字,如同两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必将在大汉的宫墙内外,激起层层叠叠的涟漪,培育出无数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栋梁之材,无论他们是男子,还是女子。
此刻的长安西市,灯火渐次亮起。
张婆将一柄崭新的木剑塞进孙女手里,眼神中满是期待:“拿着,这是武学院发的试习剑。好好学,将来也能像那些女英雄一样,保家卫国!”
旁边铁匠铺的老板娘正将滚烫的铁水倒入模具,火星四溅,溅在她新领的“女户武徒”腰牌上,“嗞啦”作响。“瞧!这炉铁水足够打造十柄学院用的轻剑了!”她大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干劲。
铁花堆里,一枚刻着“文武”字样的铜筹滚了出来,在夕阳的余晖里闪着冷冽而坚定的光。恰似那些即将在工坊里、校场上,握起书卷与长剑的年轻身影,眼中闪烁着对家国安宁的无限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