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第2页)

郑弘踉跄着扶住牍架,《汉官仪》竹简散落一地,露出底面用算学密纹刻的\"速算法要\"。他俯身拾起竹简,手指摩挲着那些细密的纹路,神情复杂,既有震惊,又有一丝尴尬。\"这......这是先人所刻,\"他结结巴巴地解释道,\"与我无关......\"恰在此时,殿外传来铁器碰撞声,工学馆弟子陈规抬着一个改良的公文分拣木箱闯入,木箱表面刻着\"九章分拣\"四个大字,箱盖上还绘着八卦方位图,箱体边缘有些磨损,显是经过多次试验。\"按'事、地、官'三轴分类,\"陈规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他的衣袖挽起,露出手臂上的老茧,显然是个常动手的人,\"就像这样,\"他演示着将莎车归附的捷报放入\"西域\"格,木箱内传来一阵齿轮转动的声响,随即弹出一张\"兵曹·急\"的红油签,\"比旧法快十倍,而且误差率极低。郑公,您看这分拣速度,是不是比之前的方法强太多了?\"他自豪地介绍着,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申时初刻,刘妧将刻有\"枢机维新\"的青铜牌嵌入牍架。当牌面纹路与地基的\"洛书\"石刻重合时,地面突然发出\"隆隆\"的轻响,一块青铜石板缓缓升起,露出汉初预埋的青铜算板。算板上刻着\"以数治吏\"四个大字,笔锋苍劲有力,与张苍的《颛顼历》残碑如出一辙,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传承。

\"这是高祖皇帝与张苍所留?\"郑弘俯身细看算板上的郡县赋役公式,声音发颤,眼中满是震惊,\"原来早在汉初,算学便被视为治国之本......是我太过迂腐了。\"

暮色漫漶时,尚书台内的灯火次第亮起,烛火在风中摇曳,投下忽明忽暗的影子。郑弘独坐空殿,案头摆着《春秋公羊传》与陈规赠送的《算学政务要略》。他摸出袖中的算筹,按照\"速算法要\"重新核计公文处理时效,算筹在他手中灵活地翻动,发出\"噼啪\"的声响,最终停在\"效率提升七倍\"的刻度。窗外传来更夫打梆的声音,\"咚——咚——\",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他忽然想起张汤说的\"算学即律令之尺\",拿起毛笔,在《公羊传》的空白处郑重地写下:\"明日当试算学分拣法。\"字迹工整,透着一股决心。

\"公主,\"张小七捧着新抄的《政务时效奏报》赶来,她的脚步轻快,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自分拣木箱启用后,百姓陈情疏的处理速度提升八倍,许多积案得以迅速解决。您看这奏报,百姓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霍去病同时递来一份密报,绢帛上用隶书工工整整地写着:\"钩弋宫私铸工坊确在沛县铁矿,已遣玄甲军查勘。\"他的表情严肃,手按剑柄,显是做好了万全准备。

刘妧望向尚书台外,齐王刘闳的车驾正经过苍龙阙。车舆上的\"日角龙庭\"纹饰在暮色中隐约如血,彰显着皇家的威严,却也透着一丝诡异。她捏紧袖中的算筹,筹身刻着的\"治吏\"二字硌着掌心——下一步要算的,怕是这汉宫深处波谲云诡的储位之争了。想到这里,她不禁皱起了眉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殿外传来太学的夜读声,朗朗书声混着远处工坊的锤响,仿佛一首时代的交响曲。刘妧转身时,见郑弘案头的算筹与《春秋》并置,忽然轻笑出声:\"传旨,太学算学科弟子可入尚书台见习。\"她顿了顿,目光投向远处的太学,那里灯火通明,传来阵阵读书声,\"毕竟,要算清这天下,还得靠活人执筹。\"

郑弘抬头,望着刘妧的背影,心中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他拿起算筹,在案头轻轻拨弄,算筹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为这个变革的时代伴奏。窗外,薄雾渐散,启明星在天际闪烁,预示着一个新的黎明即将到来。他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明日便要开始推行算学分拣法,让尚书台的政务效率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