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怡秋 作品

第238章 谁的天下(第2页)

夏淮安站在沙盘前,指尖轻轻划过雁门关以北的草原,眉头紧锁。他的指尖在沙盘上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仿佛在无声地勾勒着战局的走向。牛行远、李山林、郑伏虎、王清芷等人分列两侧,目光凝重地盯着沙盘,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打扰了夏淮安的思绪。

李山林清了清嗓子,声音低沉而清晰:“东家离开巴州前,设下了五路人马。”他伸出粗糙的手指,在沙盘上点出几个关键位置,“第一路就是东家亲率的步枪骑兵二百人,星夜兼程,五日四夜便到了雁门关,及时驰援,守住了雁门关。”

他的指尖在沙盘上划过一道笔直的线,从巴州直抵雁门关,仿佛在重现那支轻骑兵的疾驰路线。

“第二路是末将率领的骑兵营五百人,于七日内到达燕州,沿途征集粮草,于十日内送到雁门,解救雁门缺粮危机。”李山林的手指在燕州的位置顿了顿,“沿途郡县起初不愿开仓,末将便以‘战时征调令’强行征粮,若有阻拦者,一律以通敌论处。”

夏淮安微微点头,目光依旧盯着沙盘:“做得对。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李山林继续道:“第三路是剑门关守将王振山率领的一万大军,从剑门关出发,押运一万石粮草,一路急行军,有望在十五日至二十日内赶到雁门。”他的手指沿着官道缓缓移动,最终停在雁门关南侧,“王振山带兵沉稳,沿途已派斥候清扫官道,确保无伏兵。”

“第四路是查中高率领的十万华夏军主力和二十余万杂工,携带军资充足,稳步赶往雁门,预计一月至四十日左右可达。”李山林的手指在沙盘上画了一个大圈,覆盖了从巴州到雁门关的整片区域,“这支大军虽慢,但一旦抵达,北狄便再无机会。”

“最后一路大军,则由查中萍坐镇,坚守巴州后方,随时待命支援。”李山林收回手,抱拳道,“东家布局深谋远虑,五路大军前后关联,既能及时驰援,又能不断后续。”

牛行远忍不住插话,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东家如此周密安排,又有华夏军如此神勇,纵然北狄再调十万铁骑来袭,雁门关亦固若金汤!”

夏淮安摇了摇头,指尖在沙盘边缘轻轻敲击,发出沉闷的声响:“你高兴得太早了。”他的目光从沙盘上抬起,看向牛行远,“我们在调兵遣将,敌人也会有所安排。”

牛行远一愣,随即笑道:“北狄一共也就十几万铁骑,有东家的神兵步枪军在,他们就是活靶子,攻不进雁门关。”

夏淮安叹了口气,目光转向窗外漆黑的夜空:“我担心的不是北狄,而是……朝廷。”

“朝廷?”牛行远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朝廷就算不支援雁门一兵一卒,总不会与咱们对着干吧!”

“不好说。”夏淮安苦笑一声,转身走回沙盘前,“既然大臣为了一己之私,可以勾结外敌入侵,议和瓜分国库;保不齐朝廷为了拱卫皇权,也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

他的声音低沉,仿佛在自言自语:“樊文焕敢断粮道,就敢断援军。朝廷若下旨派大军阻拦王振山和查中高,我们该如何应对?”

李山林和牛行远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凝重。

“山林,”夏淮安突然开口,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密切关注王振山和查中高两路人马的行军进度,每日派骑兵通报。”

“是!”李山林抱拳应道。

“刚刚回来的通讯兵禀报,”李山林补充道,“王振山的一万人马,昨日已经进入燕州边界,如果顺利,再有三日,便能抵达雁门。”

夏淮安闻言,紧绷的肩线略微放松了一些。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锐利:“告诉两路大军,沿途官员若是敢拦路阻截——”

他的手指猛地按在沙盘上,在巴州至雁门一路虚划一刀,“格杀勿论!”

“遵令!”李山林抱拳,声音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