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怡秋 作品

第233章 中秋夜(第2页)

出乎意料的是,郑伏虎并没有发怒。他沉默片刻,轻轻拍了拍哨兵的肩膀:“别丧气。”

他的声音突然柔和下来:“东家说过,支援,一定会到!”

城墙拐角处,几名士兵偷偷聚在一起。

“听说夏大人根本没派援军,”一个瘦高个压低声音,“他让我们在这送死,好拖住北狄主力。”

“放屁!”满脸络腮胡的汉子一拳砸在墙砖上,青砖裂开几道细纹,“夏大人不是那种人!”

“那援军呢?!”瘦高个声音陡然提高,“怎么还没到!”

沉默。

只有夜风呼啸而过,卷起地上的尘土,像是无数亡魂的低语。

良久,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我……我相信夏大人。”

众人转头,看向那个才十六岁的小兵。他的脸上还带着未褪的婴儿肥,眼神却坚定得可怕。

“牛将军说,华夏援军一定会来。”小兵攥紧拳头,“因为夏大人在这里!”

……

哨兵小六子靠在城墙的箭垛边,肚子里咕噜咕噜响。他三天没吃一粒米了,昨天最后一块马肉分给了伤兵营的老张,他腿上还插着半截断箭,疼得直哼哼。

关外的北狄大营飘来烤羊肉的香味,混着马奶酒的酸气,勾得人喉咙发紧。狗日的左贤王,围了他们半个月,突然不打了,就等着他们饿死。

“小六子,给。”老班长从怀里摸出半块树皮饼,硬得像石头。

“班长,你自己留着吧。”哨兵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少废话!”他把饼塞到少年手里,树皮渣子扎得人手心发痒,“这算什么!老子当年在陇西打仗,饿得啃过皮带。”

城墙下传来窸窸窣窣的动静。哨兵抄起长矛往下看——是有人摸黑捡马骨头。那些被他们啃得发白的骨头,有人还要再捡回去煮三遍。

“援军到底来不来啊……”新兵蛋子张九带着哭腔问。他今年才十六,正是饭量最大的时候,饿了几天,胳膊都瘦成了麻杆。

没人回答。三天前牛总兵就说援军快到了,可官道上连个鬼影子都没有。

……

夏淮安独自站在关城最高处,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要将他钉在这座孤城上。

月亮很圆很亮,让他想起了去年的中秋节。那时候,他被封为巴州节度使,用月饼招待宣读圣旨的礼部侍郎。

此时的巴州百姓,应该正在享用月饼吧。

玉芳应该在吃豆沙月饼,她喜欢甜食;小毛肯定是先把火腿月饼抢到手,这妮子以前穷怕了,现在是无肉不欢。夏大娘最喜欢五仁月饼,但牙口不好,只能小口小口的抿。小米和月娃子最不挑食,有什么吃什么。

如愿一岁多了,长出了两排小牙,也能啃一些月饼皮吃。她最爱的,或许是冰皮月饼?

夏淮安从怀里拿出一个竹筒,倒出最后一块压缩饼干。

“给。”他将饼干递给身旁的哨兵。

那哨兵愣住了,喉结滚动了几下,最终摇头:“大人,您吃吧……您还得带我们守城。”

夏淮安笑了笑,强行将饼塞进他手里:“中秋佳节,岂能独食?拿去煮成一锅稀粥,弟兄们都喝一点。”

哨兵捧着那硬硬的干粮,突然红了眼眶。他死死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可眼泪还是砸在了干粮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远处,北狄大营的篝火连成一片,鼓点和乐器声响个不停,时不时传来一阵阵哄笑。狄人也在庆祝中秋——他们称之为“月神节”,载歌载舞,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而关内,饥饿的士兵们望着同一轮明月,有人绝望,有人愤怒,还有人……

依然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