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怡秋 作品

第211章 罢官(第2页)

幕僚眉头微皱,说道:“相爷,银行挤兑恐怕难以成事。至于灾民,更是不可送往巴州。夏淮安手下得力干将颇多,各自负责一大摊子事务,无论是农工还是普通修路工,都急缺人手,哪怕咱们送过去一百万灾民,也不过是给巴州增添了一百万劳力!”

樊丞相轻轻点头:“看来你对巴州的情况,的确比本相更加熟悉!此事就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要让巴州乱起来,越乱越好!此事办好,重重有赏!你不是了解巴州么,拿下了夏淮安,本相就将你安插在巴州,替本相打点巴州事务!”

“属下遵命!多谢相爷提携!”幕僚大喜的拜道。

……

京城,工部侍郎潘府。

晨雾未散,潘文远正在后院练字。他身着素色常服,手持狼毫,笔锋在宣纸上如游龙般游走,墨迹酣畅淋漓。“大人!大人!”管家跌跌撞撞冲进书房,脸色煞白,“宫里来人了!是……是传旨太监!”

潘文远手腕一顿,一滴墨汁晕染在纸上,毁了一幅好字。他缓缓放下笔,眉头微皱:“慌什么?本官为官二十载,起起伏伏,何须惊慌!”

正厅内,传旨太监手持黄绢圣旨,身后站着八名锦衣卫,腰佩绣春刀,目光冷峻。

“工部侍郎潘文远接旨——”太监尖细的嗓音刺破寂静。

潘文远整了整衣冠,跪伏于地:“臣潘文远,恭请圣安。”

太监展开圣旨,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巴州之地,教化不彰,民风刁顽。巴州节度使夏淮安擅改祖制,废科举而兴邪学,蛊惑人心,致使巴州士子不习圣贤之道,不尊朝廷法度。更有甚者,巴州官员多与夏淮安沆瀣一气,不思报效朝廷,反为其张目,将皇亲国戚驱除巴州,实乃大逆不道!

着即:

一、凡巴州籍官员,无论品级高低,一律革除官职,如无赦免,永不叙用!

二、凡巴州籍举人、秀才等功名,一概褫夺,如无赦免,永不准再考!

三、凡巴州籍学子,十年内不得参加科举,以儆效尤!

四、凡巴州籍士绅,十年内不得举荐入仕,不得荫封官职!

钦此!

大乾景和十三年五月廿七日。”

圣旨念罢,厅内落针可闻。

潘文远缓缓抬头,眼中闪过一丝不可置信:“公公,此事……可有误会?”

太监冷笑一声,将圣旨重重拍在案上:“潘大人,您自己心里清楚!夏淮安在巴州私办学堂、擅改祖制、目无皇权,朝廷早有耳闻。而您——”他眯起眼睛,“乃是巴州巴贡郡人士,根据圣旨,请大人交还官服官印吧!”

潘文远脸色骤变。

他沉默了许久,叹了口气,说道:“臣领旨谢恩!”

交出官服官印后,官家问道:“大人……接下来……”

“回巴州!”潘文远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事,只有夏淮安能解决!”

官家犹豫道:“若是夏大人也解决不了呢?”

潘文远苦笑:“那他可要被巴州士子的口水淹死了!”

圣旨传出后,天下哗然!

巴州籍官员如遭雷击,有人当场昏厥,有人捶胸顿足,更有甚者,直接撕毁官服,仰天怒骂:“昏君!奸臣!我巴州士子何罪之有?!”

短短半月,数百名被罢免的官员、被剥夺功名的学子,纷纷从各地启程,日夜兼程赶往锦城。他们或骑马、或乘船、或徒步,甚至有人变卖家产,雇车赶路,只为向夏淮安讨一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