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怡秋 作品

第209章 竹子开花(第2页)

他指着木板上的图画:“竹子几十年才开一次花,开花后会结籽,籽落土中,又能长出新竹!这是自然规律,与人事无关!”

李明德冷笑:“查将军,你说是自然规律,那为何巴州数十万亩竹林同时开花?这分明是上天预警!”

查中萍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本发黄的古旧册子:“这是锦城县志,里面记载了以前巴州竹子开花的记录!每次开花间隔约六十年,如今正好到了周期!”

百姓们凑上前,仔细查看册子上的记录和图画,议论纷纷。

“而且,竹子看起来是一大片,其实都是根连着根的同一株植物,开花就会同时开,再自然不过了,并不是什么天象!”

“确实如此,竹子根都是连着的,竹笋就是竹根上冒出来的。”

“原来真有记载!”

“这么说,竹子开花不是灾祸?”

李明德见势不妙,还想狡辩,查中萍却一挥手:“来人!把李举人请去衙门喝杯茶,夏大人想和他‘聊聊’!”

华夏军上前,架起李明德就走。

见到此景,百姓们也不敢再传竹子开花是上天惩罚夏淮安的谣言。与此同时,夏淮安正在和华夏学堂的教学小组一起研究一个教案,他打算利用遍布巴州各处的华夏学堂,告诉孩子们竹子开花的科学原理,通过这些孩子,再反馈到父母家庭,从而让老百姓破除天灾降祸的迷信。

夏淮安写的教案全文如下:

理学课程,课程名:竹子开花的自然现象。

授课对象:全体华夏学堂学生。

教学目标:

了解竹子开花是自然现象,与天灾无关;

掌握竹子开花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破除迷信的能力。

一、课堂导入(10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最近巴州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有人说这是‘上天降灾’,你们觉得对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记录常见误解,如“竹子开花会闹瘟疫”“是神仙发怒”等。)

教师展示:一截开花的竹枝标本,让学生观察花朵和竹节结构:“大家看,竹子开花和麦子抽穗、桃树结果一样,都是植物生长的自然现象。”

二、科学讲解(20分钟)

1.竹子开花的周期

类比教学:“人的一生要经历幼年、青年、老年,竹子也一样。普通竹子生长约60年才会开花,就像老爷爷白胡子一样,是生命最后的阶段。”

互动提问:“如果一棵竹子能活60年,那它算长寿还是短命?”(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寿命差异。)

2.开花后的变化

图示讲解:画竹子生命周期图:种子→幼苗→成竹→开花→结籽→枯死。“开花是竹子妈妈在结籽,籽落土里能长新竹。枯死的竹子会变成肥料,让新竹长得更好!”

3.破除迷信

对比实验:将一盆开花的竹子与一盆普通竹子并列,让学生记录生长状况:“看,两盆竹子都健康,开花不会让其他植物生病。”

三、课后实践(家庭任务)

1.小调查员作业:

让学生采访家中长辈:“您听说过竹子开花的传说吗?您觉得科学解释有道理吗?”

记录答案,次日课堂分享。

2.亲子实验:

发放竹米(竹子种子),让学生与家长一起种植,观察记录生长过程。

教师提示:“告诉爸爸妈妈,竹子枯死后,新竹会更快长出来,就像爷爷种树,孙子乘凉!”

四、延伸活动

1.童谣传唱:

编写朗朗上口的科学童谣,让学生传唱:

“竹子开花莫要慌,不是神仙降灾殃,

六十年到寿数尽,结籽落地又成行!”

2.社区科普展:

学生绘制“竹子的一生”手抄报,张贴在村口公告栏;

优秀作品获“小小科学家”徽章,激励参与。

五、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学生收集家长对竹子开花事件的认知,讨论学堂教育对家庭社会的贡献。

结语:通过课堂讲解与家庭实践,让科学知识从孩子传递至千家万户。华夏学堂不仅是读书识字之地,更是破除愚昧、播种理性的沃土。

(教案设计:华夏学堂自然科教研组审核:夏淮安)

附:教学素材

竹子开花周期示意图;

《巴州志》相关记载摘抄;

竹米种植说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