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宣讲队(第2页)
“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啊!”吕员外扑通一声跪下,连连磕头,“小的一时糊涂,再也不敢了!”
他心里也是一万个懊悔,本来以为只是来了一群唱戏的,没想到,这些人脱下戏服,都是军人、军医!
林松冷哼一声,转头对村民们高声道:“乡亲们!华夏军的新政,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招工招兵,全凭自愿!若有人阻挠,就是与华夏军为敌!”
“咱们就是华夏军,咱们就是老百姓出身,咱们华夏庄的工人,有一大半都是从各个村子里走出来的穷苦百姓,咱们中有好几个都是青城郡的老乡,是真是假,咱们得自己走出去看看,眼见为实,不要听信地主乡绅胡说八道!”
村民们见状,终于放下顾虑,纷纷围了上来:
“大人,我儿子想去当兵,行吗?”
“我家闺女能去锦城做工不?”
“大夫,能给我娘看看病吗?她咳嗽好久了……”
林松松了一口气,他向乡亲们点点头,随后大声宣布:“乡亲们别急!咱们今天就在这儿搭台子,一个一个来!”
很快,村口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的宣讲台,招兵招工的登记桌前排起了长队,医护组的义诊点前更是挤满了人。
吕员外瘫坐在地上,面如死灰。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在青石村的“土皇帝”地位,彻底完了。
傍晚,宣传队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时,村里的年轻人已经登记了三十多人参军,五十多人报名去锦城做工,而医护组更是诊治了近百名村民。
林松站在村口,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对同伴说道:“把吕员外带到县令那里,当面问问他为何政令不通!”
……
夏府书房。
周主簿风尘仆仆地推门而入,官袍下摆沾满泥点,额头上还带着赶路时的汗珠。他手里捧着一摞厚厚的文书,纸张边缘因频繁翻阅而微微卷曲。
“东家,宣讲队的汇总报告出来了!”周主簿声音洪亮,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夏淮安放下手中的羽毛笔,抬头示意他坐下:“慢慢说,情况如何?”
周主簿将文书摊开在桌上,手指点着其中一页:“到目前为止,一百支宣讲队,共走访一千二百三十六个村落,帮扶穷苦百姓四十三万余人,发放救济粮二十万石,义诊救治病患八万余人次。”
他翻到下一页,继续道:“更重要的是,宣讲队在各村动员了十二万七千名青壮年加入夏家庄的工坊、农场和建设队。加上陆陆续续不断灾民从剑门关进入巴州务工,如今咱们的工人队伍总人数已经突破了二百三十万!”
夏淮安微微点头,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华夏军的报名情况呢?”
“早就超额了!”周主簿笑道,“原计划招募十万新兵,结果报名人数超过三十万!现在只能优中选优,先挑最优秀的十五万人编入预备役,分批训练。”
夏淮安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民心可用啊。看来咱们之前的工作,让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周主簿压低声音,从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东家,这是宣讲队暗中记录的各地官员新政执行情况。”
夏淮安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县官员的政绩——
攀花县县令杨明远:新政推行得力,减租减息落实到位,百姓交口称赞。
青石村乡正李有田:欺上瞒下,暗中加收“修路捐”,百姓敢怒不敢言。
巴东郡丞焦文焕:勤勉务实,组织百姓开荒三千亩,但性格过于刚直,与当地乡绅关系紧张。
……
夏淮安的目光在几个名字上停留片刻,沉声道:“做得好的,立刻提拔!杨明远可升任巴南郡守,焦文焕调任锦城府丞,专管民政。”
周主簿点头记下,又指向另一页:“那这些做得差的……”
“查!”夏淮安语气骤然转冷,“若只是能力不足,调去基层历练,安排老手带一带;若是贪腐欺民——”他手指重重一点,“从严处置,绝不姑息!”
周主簿肃然应道:“明白!属下这就安排廉政司彻查。”
夏淮安站起身,走到窗前。夕阳的余晖洒在锦城的街道上,远处传来孩童嬉戏的笑声。他轻声道:“民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咱们要让百姓知道,华夏军说到做到,新政不是空话!”
周主簿郑重颔首:“东家放心,宣讲队会继续走下去,让新政惠及每一个角落。”
夏淮安转身,嘴角微扬:“好!另外,通知查中萍,从宣讲队中挑选一批表现突出的骨干,充实到各级衙门。基层需要新鲜血液,更需要真正懂百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