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怡秋 作品

第162章 善后(第2页)

“派骑兵追。”夏淮安的声音冷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记住,一个不留。”他转向周主簿,语气转为严肃:“一些善后措施必须做到位。”

周主簿急忙掏出小本子和炭笔,手指因气息不匀而微微发抖。

“首先是战场清理。”夏淮安指向城外那片死亡之地,“调三千乡勇军沿河打捞浮尸,用石灰消毒后集中焚烧掩埋;征用耕牛二百头犁开浸泡过的田地,撒生石灰改良土壤;工程营用炸药疏通堵塞的河道,重建水利设施;泡过水的房子,全部推倒重建。”周主簿的炭笔在纸上飞快滑动,留下潦草却可以辨认的字迹。

“然后是降兵安置。”夏淮安继续道,声音沉稳有力,“一万降兵,编成劳改营。让他们做最苦最累的活,但食物管饱。若是有人反抗,格杀勿论!”

“民生方面,”他的语气缓和了些,“派游击队进入深山,告知躲藏其中的百姓们闯军被灭的消息,引导他们重返家园。开夏家庄粮仓赈灾,每县每村均设粥棚,赈灾一月。张贴安民告示,宣布免除巴东四县三年赋税。”

周主簿边记边点头,炭笔突然“啪”地折断。他手忙脚乱地从袖中摸出另一支,继续记录。

“军事部署方面,”夏淮安的目光投向远方,“派斥候追踪溃散在山中的闯军残部,全部清剿。在剑门关重建防御工事,架设改良投石机。骑兵营沿官道巡逻,保护返乡难民。”

“另外,”他转向查中高,“写信给中萍,让巴南郡派人过来,开设学堂,修建水泥路,播种土豆,让这里的百姓尽快过上稳定的生活。”

查中高抱拳应诺:“属下这就去安排。”

“最重要的是,”夏淮安的声音突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在新建的剑平县城中心,设立英雄纪念碑,将华夏军阵亡的八百七十三名将士的名录生平,刻在纪念碑上。设立华夏军烈士纪念馆,将此战的前因后果刻在石碑上,陈列与此次战斗有关的一些物品——烈士遗物、家属信件、破损武器,缴获的军资等等。”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铿锵有力:“要让后人铭记,是谁在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是谁在为他们开创太平盛世,是谁在为他们负重前行!”

众人肃然,郑重地点头。

“五哥,”夏淮安转向查中高,语气轻松了些,”去巴东郡城的路,通了没有?”

查中高挠了挠头,铠甲发出轻微的金属摩擦声:“通了一部分,可以允许一人一骑通过,但要车辆通行,还需休整数日。”

夏淮安沉思片刻:“大军留在此处,镇守剑门关要塞,我带一百人回巴东郡。该处置牛总兵和他手下几万府兵了!”

“东家,”查中高面露忧色,粗糙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刀柄,“只带一百人,够不够?万一那牛总兵犯起浑来,东家岂不是陷入危险?”

夏淮安轻笑一声,拍了拍查中高的肩膀:“五哥说得有道理。虽说只要牛总兵不是个傻子,就不敢对我不利。”他的笑容突然变得狡黠,“但我也不想冒险,保不齐他的脑子就被驴踢过!”

众人哄笑,紧绷的气氛为之一松。

“这样吧,”夏淮安收敛笑意,正色道,“派人去巴东郡城,通报战况军情,命牛总兵率四万府兵,于三日内抵达剑门关看守要塞。”他转向周主簿,“等牛总兵的人到了,咱们只留下工事营的兄弟,其他人都返回巴南!”

周主簿点头如捣蒜,炭笔飞快的记录着。

夏淮安望向远方,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大地上。城墙下的淤泥中,一株嫩绿的野草顽强地钻出,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新的生命,已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