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文化融合促发展(第2页)
他们在村口停下脚步,一位年迈的村民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喝茶。屋内布置简单,却处处可见生活的痕迹。墙上挂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几代人的变迁。
“这些都是我爷爷年轻时拍的。”老人指着一张黑白照片,“他说,拍照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记住。”
这句话让云倾月陷入沉思。她缓缓举起相机,透过镜头看着老人慈祥的面庞,按下快门时,心中多了一份敬意。
下午,一行人回到展馆,开始整理当天的素材,并尝试进行初步的融合处理。有人将中国水墨画的晕染效果应用在现代街景上,也有人尝试将西方的明暗对比用于表现东方庭院的幽深。
“这张照片怎么样?”时砚指着一张画面,“我把光影拉得很长,模仿了欧洲古典油画的质感,但内容还是中国的。”
“很特别。”云倾月点头,“但或许我们可以加一点文字注解,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背后的意图。”
“对,这正是我们需要做的。”一位德国摄影师赞同道,“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展示美,更是讲述故事。”
晚上,他们又聚在一起,讨论第二天的正式展示安排。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围绕“家”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我拍了一组厨房里的场景。”一位日本摄影师展示道,“在那里,食物不仅是维持生命的来源,也是家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我很喜欢这种视角。”时砚翻看照片,“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做饭的味道。”
“而我拍的是孩子们放学回家路上的片段。”另一位摄影师接着说,“他们奔跑的身影,仿佛在诉说着成长的意义。”
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渐渐找到了彼此之间的共鸣。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同一个主题。
深夜,展馆外灯火阑珊,馆内依旧灯火通明。云倾月站在展板前,仔细检查每一张照片的排布顺序。时砚走到她身边,低声问道:“你觉得,我们真的能打破文化壁垒吗?”
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拿起一张照片,轻轻放进最合适的位置。
“我们已经在做了。”她说,“每一次理解,每一次尝试,都是跨越。”
窗外,星光依旧闪烁,仿佛见证着这场无声的融合。
时砚望着她专注的侧脸,忽然笑了:“那接下来呢?”
“继续走。”她放下照片,转头看他,“直到世界看见我们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