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交流过程遇分歧
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会议厅的长桌上,云倾月将手中的文件轻轻翻过一页,目光扫过坐在对面的几位国外摄影师。他们身着各异,风格鲜明,从举手投足间便能感受到各自的文化背景差异。
时砚坐在她身旁,神情专注,手中握着一支笔,随时准备记录交流中的重点。
“我们非常期待看到你们对中国摄影的理解。”一位金发碧眼的摄影师开口,语调中带着几分试探,“在西方,摄影更注重瞬间的情感爆发和视觉冲击。”
云倾月微微一笑,语气平静:“摄影的确是一种表达方式,但在中国,我们更讲究‘意’与‘境’的结合。就像一幅画,留白之处往往藏着最深的情绪。”
那位摄影师皱了皱眉,似乎一时难以理解。
“比如这张照片。”时砚适时地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作品——一座古桥横跨水面,远处是朦胧的山影,近处是一对老夫妻并肩而立,身影模糊却温暖。
“这是我在江南拍摄的,没有刻意构图,也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但它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正是中国摄影所追求的意境。”
几位国外摄影师交换了一下眼神,有人点头,也有人露出困惑的表情。
“可是这样的画面太安静了,”另一位戴眼镜的摄影师提出质疑,“它缺乏张力,无法让观众立刻产生共鸣。”
“也许不是所有作品都需要震撼人心。”云倾月的声音不急不缓,“有时候,真正的力量藏在细节里。就像中国的诗词,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
气氛开始有些紧张,几名摄影师低声交谈,讨论着彼此的理解偏差。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时砚提议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因为文化差异而在拍摄中感到困难的情况?”
这个问题打破了僵局,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摄影师率先开口:“有一次我去西藏拍摄转经的人群,我试图捕捉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但他们的眼神让我感到不安,仿佛我不是在记录,而是在打扰。”
“那是因为在藏族文化中,镜头有时会被视为一种侵入。”云倾月解释道,“所以我们在拍摄人文题材时,往往会先建立信任,甚至参与其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几位摄影师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关于如何在异国他乡寻找拍摄灵感,又如何在文化冲突中调整视角。
“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一次合作。”一位年长的摄影师忽然说道,“把我们的理念融合在一起,拍一组作品。”
“这个主意很好。”时砚点头,“我们可以设定一个主题,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去诠释。”
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开始热烈讨论可能的主题,有人建议“时间”,有人提到“记忆”,还有人提出“身份”。
云倾月听着他们的想法,忽然插话:“不如以‘家’为主题,这是一个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都能引起共鸣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