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小安 作品

第55章 深林疑影(八)(第2页)

“你知道她去哪了?”程望紧盯着李招娣。

“我不知道……我不敢问。”李招娣摇了摇头,眼中满是恐惧。

“你当时有没有问梁某?”

“他就说一句——‘她太聒噪,不适合留下’。”

“然后呢?”

“然后……那地方安静了两天。”

程望盯着她,严肃地问道:“她的名字还记得吗?”

“好像姓沈,叫沈丽。”李招娣犹豫了一下,缓缓说道。

……

程望与法医立刻核查了2020年失踪人口数据库,在“桃源县”周边乡镇仔细地筛出一名疑似人选:

沈丽,1996年生,贵州籍,失联时间为2020年5月。

与李红的失踪相近时间。

但未曾被家属正式报警,仅有一名远亲在社交平台发过“寻人启事”,未建立全国通报档案。

如果属实,这意味着梁某的作案人数,极可能不止三人。

甚至——早在2018年前,他的“模式”就已经开始,只是起初未留下足够“可比对的尸体”。

……

下午三点,技术科传来消息,后林沟西坡新增开挖点——在林下第二沟发现一处人工铺砖结构,深约一米,已挖出布条与腐败鞋带残迹。

“第四坑。”姚明哲低声说道,他的语气中透着一种不祥的预感。

“是‘沈丽’的可能性很大。”程望皱着眉头,眼神中充满了忧虑。

“那这就不是一年一起,而是同年多人。”姚明哲分析道。

“初期阶段,他可能还没有稳定模式,只是试探。”程望推测道,“等到了2021、2022,他已经掌握了筛人、关押、封口的整套‘流程’。”

“也就是说……”姚明哲喃喃自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持续性暴力产业链’。”

程望缓缓地点点头,目光看向地图上那一圈已标注为“核心风险区”的红点,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心。

“我们不能再停在‘受害确认’阶段。”程望说道,“是时候递交初步犯罪结构分析,申请立案转型为‘系统性连续加重犯罪案件’,不再以单一凶杀处理。”

姚明哲深吸口气,问道:“你准备好报告了吗?”

“现在。”程望的回答简洁而有力。

……

晚七点,程望带队将“连续三年诱拐限制人身自由致死案”重新归类,交由市局与省厅联合备案,作为典型“农村封闭式低层暴力链”个案,进入特类审理程序。

与此同时,梁某的再审开始。

审讯室内,气氛格外压抑。程望没有直接发问,而是将白板上的链条、照片、坑位图与三具尸体照片,逐张铺在梁某面前。

梁某坐在那里,微微低头看了一眼,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变化,仿佛这些证据对他来说只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她们不是人吗?”程望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质问。

梁某语气低沉,冷漠地说道:“她们没户口,没亲人,连身份证都过期了,活着也没人记得。”

“你有什么权利决定她们的命运?”程望向前走了一步,目光如剑般刺向梁某。

梁某冷笑了一声,说道:“不是我决定,是她们自己不争气。”

“你用水泥把她们封进地里,三年,不露声响,你以为不会有人查?”程望的声音提高了几分。

“我本来以为会有人查,结果两年都没人吭声。”梁某依旧一脸淡然,仿佛在讲述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那你下一步准备封第几号人?”程望紧盯着梁某,试图从他的眼神中找到一丝慌乱。

梁某沉默了一会儿,没有回答。

“李招娣已经全交代。”程望说道。

梁某抬头看了程望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屑:“她?她那种人……要钱连亲戚都能卖。”

“你也是?”程望毫不示弱地回怼道。

“我不卖人。”梁某哼了一声。

“你是杀人。”程望的声音冰冷刺骨。

梁某笑了笑,没再说话。他的眼神淡漠,仿佛眼前这场审讯,只是一场“迟来的汇报”。

程望合上卷宗,严肃地问道:“我们已确认四人被害,另有一名待比对……你杀人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

梁某盯着天花板,一字一句地说道:“她们打扰了我的规矩。”

……

当夜十一点,刑侦队汇总所有受害人、案发时间、手段与掩埋结构报告,形成一份编号为“Cx-551”的专案结项报告。

摘要写着:

“案件涉及连续三年、三地以上人身自由限制与致死事实,系主观明确、手段升级、链条闭环之犯罪系统。建议以系统性连环杀人罪立案,追责主谋梁某与共犯李招娣。”

窗外,夜色沉静。后林沟的泥土已被翻过四遍,山风吹来时,仍能闻到混杂着泥腥与水泥灰的气味。那气味,仿佛是受害者们无声的哭诉。

程望看着窗外,缓缓站起身。他的目光坚定而又充满感慨,仿佛在对那些逝去的生命承诺着什么。

他说:

“结束不是掩埋真相,而是挖出真相——然后,一个个埋回他们应当入土的罪责里。让每一个罪恶都能得到应有的惩罚,让每一个受害者的灵魂都能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