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小安 作品

第52章 深夜之门(六)(第2页)

有人小声问:“这年头,还是会出现这种案件?”

一时间,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没人回答。大家都深知,这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并非一言两语能够说清,每一个人都在心中思考着案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

最后,书记员合上案卷,神色庄重,声音沉稳有力地说:“依法处理,替死者还一个清白,也给活着的人一份交代。”

同一天,王磊与林静的追悼会在南郊公墓举行。

天空阴沉沉的,厚重的乌云压得极低,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冷风呼啸着穿过公墓,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仿佛在为这对年轻夫妻的离世哀号。公墓里,没有鲜花簇拥,没有挽联寄托哀思,只有几个亲人和同事神情哀伤地站在那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悲痛与不舍。

王磊生前单位代表走上台,手中的悼词微微颤抖,那颤抖的双手泄露了他内心的悲痛。念悼词时声音哽咽,每一个字都带着哭腔:“他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工头,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从不贪人一分工钱。哪怕赶项目压预算,他也要先保工人工资。他常说,‘做人不能缺良心’。”

台下的亲人和同事们纷纷落泪,有的忍不住低声抽泣,肩膀微微抖动,泪水在脸颊上肆意流淌;有的默默流泪,眼神空洞,仿佛还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可就是这么一个讲良心的年轻人,和他善良的妻子,却遭遇如此横祸,被人用钝器砸破头骨,用绳子勒脖子,生命被无情剥夺,命运被金钱衡量。

程望坐在礼堂最后一排,看着台上放着的遗像。林静那微笑的眼神似乎还未冷却,可生命却已消逝。他的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紧紧握着拳头,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却又无能为力。

追悼会后,一家媒体平台报道此案,标题为:《在那个雨夜,他们遭遇了一场不公平的审判》。

文中详细还原了案发过程、家庭背景、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强烈社会关注。评论区上千条留言中,有人质问司法对未成年人的豁免是否过度宽容,担心这种宽容会成为某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伞”,让他们有恃无恐;也有人呼吁社会应给予弱势家庭更多保障,完善相关的救助机制,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还有人反思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觉得经济上的不平衡可能是导致此类犯罪的诱因之一,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有人提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和道德引导,从源头上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正确的轨道上成长。

一位读者留言:“正义或许迟到,但不能沉默。我们不该再把黑夜交给孩子去承受。”

程望看到这条留言时,正坐在办公桌前。他慢慢合上案件卷宗,站起身,走到走廊尽头的窗边。

天色阴沉,乌云压顶,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点了根烟,缓缓吸了一口,烟雾在他面前缭绕,模糊了他的视线,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魏强走来,低声说:“你还在想小磊的事?”

“嗯。”程望的声音低沉而沉重,仿佛压着千斤重担,每一个字都沉甸甸地落下来。

“他只是差一点点引导。差一个在关键时刻提醒他走上正道的人,差一个能给他提供知识和正确价值观的补习班,差一个愿意多关心他、多问一句他内心想法的父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缺失,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让他们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程望缓缓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惋惜与痛心,仿佛看到了小磊本应不同的人生道路。

“可他杀了人。”魏强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坚定,法律的底线不容置疑。

程望缓缓点头,目光望向远方,像是在思索着什么,神情凝重而严肃:“所以我们要审他,这是法律的公正。但我们不能单纯地恨他,因为他也是这个社会问题的受害者。这案子我们破得快,但能不能救得了下一个王磊和林静?这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反思的。我们该如何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萌芽阶段就给予那些可能走上歧途的人引导,如何为弱势家庭提供切实的保障,这才是关键。”

魏强默默点头,两人陷入沉思,望着厚重的云层,像在看一场注定不会结束的暴雨,这场暴雨,就如同社会隐藏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案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