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调景岭的寮屋区
赵国强一夜好梦。可外面的各大社团却都一夜没睡,保持警戒。
直到早晨,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又急忙联系律师,交罚款,保释小弟,忙的不亦乐乎!对鸡雄非但没有因为他没踩过界而减轻,反而恨意更浓了。
早上四人一起饮早茶!赵国强对王建军说道:
“转眼来香江已经快两个月了,咱们也算立足了。是该接建国哥他们过来了!”
“是啊!我也想建国他们了。”王建军应和道。
“不过,今天不能走,要先过一道难关!”赵国强卖关子的说道。
“过什么关?”王建军问道。
“当然是带着媳妇回娘家了!”
赵国强哈哈笑道。旁边两个女孩则是一脸惊诧。说实话,她们都不想回家,本来她们就是不喜欢家里才出来混街头的。
“我们不想回去!”
林碧琦说道。温碧玉也赞同的点了点头。
“不管关系怎么样,都要见一见!如果真的不喜欢他们,就当做个了断!如果喜欢,以后多相处,也可以适当的帮一帮!”赵国强说道。
“好吧!”两女勉强同意。
“建军哥,今天先处理好这件事!明天你回一趟广州,把建国哥他们接过来。我在这边接你们!”赵国强说道。
说完几人走出餐厅,先买一些礼物,再分两组行动:王建军陪林碧琦回九龙城寨,赵国强陪温碧玉去调景岭。
调景岭原名叫伦尼的磨坊(rennie's mill),因为在1905年一个名叫伦尼的加拿大籍退休公务官在这里投资兴建了一间面粉厂,不过却因为成本过高而且律师质素欠佳而于1908年4月宣布倒闭,伦尼于4月14日在面粉厂自上吊尽。因此就产生了“吊颈岭”这个戏称。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湾湾后,部份不愿意迁居湾湾的退役老兵和家眷被安置于摩星岭公民村,在1950年上旬,一群左派学生由于看不惯摩星岭难民区的老兵们悬挂青天白日旗而有组织的向他们挑衅,最后更演变成流血冲突。结果香江政府于1950年6月把这群老兵和家眷迁往吊颈岭。后来,香江政府取“吊颈岭”的谐音,改称“调景岭”,有“调整景况”之意。
其位置十分偏僻,自成一角,对外的交通工具只有前往筲箕湾的渡轮。但另一方面,由于该区远离城市的污染,但要前往市区仍然十分方便,使部分呼吸系统有毛病的人刻意搬往当地居住。后来政府为方便灵实肺病疗养院运载病人及物资往返调景岭,宝琳路开始兴建,才有一条把连接往调景岭的陆上交通工具。
最初调景岭的居民只以油纸沿山塔建简陋的A字棚栖身,随着居民出外打工及开始山寨式手工,生活渐渐改善,并形成倚山而建的寮屋村落群,政府在村内只设邮局及消防局,警署在山顶上,村民自设治安队巡逻以防左派入村及在水源下毒,而湾湾方面曾安排渡轮接载部分退役国军返湾湾。
赵国强和温碧玉买了一些礼物,然后打的士前往调景岭。温碧玉的家在调景岭的半山腰,是木制的寮屋。还没进家门,就听见里面男人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