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飞将军李广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卢纶的《塞下曲》因写入语文教材而被人熟知,这首诗所写的就是我们这章的主人公——飞将军李广。
话说西汉自高祖刘邦开国,经惠帝、高后、文帝、景帝四代经营,虽国力渐强,却始终受北方匈奴侵扰之苦。汉初国力尚弱,高祖曾有“白登之围”的窘迫,此后朝廷多以“和亲”之策暂避兵锋,隐忍数十年。及至文帝、景帝时期,匈奴骑兵仍常越过长城,劫掠边郡,杀掠吏民,焚烧田舍,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这般危难之时,李广应运而生,以一身神射绝技、满腔报国热血,在汉匈战场之上书写了一段传奇。
李广,陇西成纪人氏,其祖上乃是秦朝赫赫有名的大将李信。当年李信随王翦伐楚,曾率数千骑兵追击燕太子丹,于易水之畔立下奇功,其骁勇之名载于秦史。李家世代传习箭法,家学渊源深厚,到了李广这一辈,更是将祖传箭术练至出神入化之境——挽弓可及百步之外,落箭必中要害,寻常骑士莫能与之匹敌。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亲率十四万铁骑,突破长城防线,大举入侵萧关。一时间,烽烟四起,边郡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送抵长安。文帝震怒,下诏征调天下良家子从军,抵御匈奴。所谓“良家子”,乃是指无市籍、非罪隶的清白人家子弟,彼时朝廷选兵多看重家世清白,认为此类子弟忠勇可靠。李广恰是良家子出身,又身怀祖传箭术,听闻征召令下,当即辞别家人,投身行伍,编入陇西郡的边军之中。
这陇西郡地处汉匈交界,民风彪悍,边军将士多是久经沙场之辈,初入军营的李广,虽年少(时年约二十),却并未因“将门之后”的身份自傲,反而每日勤练骑射。及至开赴前线,首战便遇匈奴骑兵劫掠村落,李广所在部队奉命阻击。两军对垒之际,匈奴骑兵凭借马快弓劲,率先发起冲锋,汉军阵脚稍有松动。危急时刻,李广手持一张硬弓,纵马出列,目光如炬,锁定冲在最前的匈奴小校。只听“嗡”的一声弦响,箭矢如流星般射出,正中那小校咽喉。那小校应声落马,匈奴骑兵见状,一时竟不敢上前。李广趁势大呼,率数十名骑士反击,又接连射杀三名匈奴兵卒,汉军士气大振,纷纷紧随其后,终将匈奴骑兵击退。
此役过后,李广因斩杀匈奴首级最多,被上级举荐至长安,封为“汉中郎”。这汉中郎虽非高阶官职,却可随侍皇帝左右,负责宫廷宿卫与仪仗,是年轻将士难得的晋升之途。李广入宫任职后,并未因身处禁苑而懈怠,每日依旧坚持练箭,即便随文帝出行狩猎,也常以箭矢“演练实战”——遇林间鸟兽,便以箭法精准射杀,其箭术之高,连宫中专门负责射猎的武士都自愧不如。
一日,文帝携嫔妃、近臣前往上林苑狩猎,行至一处山涧旁,忽闻林中传来虎啸之声,随行侍卫皆惊,纷纷拔刀护驾。文帝素来知李广骁勇,便问道:“李郎可敢擒此猛虎?”李广躬身答道:“臣愿为陛下除此猛兽。”说罢,提弓握箭,独自步入林中。众人在林外屏息等待,片刻后,只听林中又一声虎啸,随即便是“噗”的一声闷响,再无动静。待李广走出林时,众人只见他肩头扛着一只斑斓猛虎,那虎身上插着一支箭矢,正中心脏,早已气绝。原来,这猛虎藏于巨石之后,见李广靠近便猛扑而出,李广临危不乱,侧身避开虎爪,同时搭箭射穿虎心,一击致命。
文帝见此情景,不禁走上前,轻抚李广的后背,感叹道:“惜乎,子不遇时!若使子当高帝之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番话,既是对李广勇武的肯定,也暗含着文帝对当下国力有限、无法大举用兵匈奴的无奈——若在高祖开国之初,亟需猛将开疆拓土,李广这般人才定然能封爵受赏,可如今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李广的一身本领,竟无用武之地。
李广听了文帝的赞叹,躬身答道:“臣但求为陛下守边,保境安民,爵位高低,非臣所求。”这般沉稳谦逊的态度,更让文帝对他多了几分赏识,此后每逢出行,必令李广随行护卫,而李广也始终恪尽职守,从未有过丝毫差错。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景帝即位之初,朝中潜藏着一大隐患——同姓诸侯王势力过大,尤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为甚,他们拥兵自重,截留赋税,甚至不遵朝廷法令,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之策,削减诸侯王封地,此举彻底激怒了诸侯王。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浩大,其中吴楚联军兵力最强,号称二十万,一路西进,连克数城,直逼梁国。梁国是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封地,地处中原腹地,若梁国失守,叛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长安。景帝急调大军平叛,以周亚夫为太尉,统领全军,同时征召各地勇武之士编入军中,李广因此前在宫中任职时表现突出,被任命为“骁骑都尉”,率部归属周亚夫麾下,开赴梁国前线。
当时,吴楚联军正猛攻梁国的昌邑城,昌邑城守将拼死抵抗,却因兵力悬殊,城池已岌岌可危。周亚夫抵达前线后,并未直接派兵增援昌邑,而是采用“疲敌之策”,派部分兵力袭扰叛军粮道,同时命李广率骁骑部队在昌邑城外隐蔽待命,伺机而动。李广领命后,率部驻扎在昌邑城东南的山林中,每日派人侦查叛军动向,耐心等待战机。
数日后,叛军因粮道被袭,军粮短缺,攻势渐缓,且军心开始浮动。周亚夫见时机成熟,下令全线反击,李广率骁骑部队充当先锋,直冲叛军大阵。彼时叛军阵脚已乱,却仍有部分精锐骑兵试图抵抗。李广一马当先,手持长弓,在奔驰的战马上接连射杀三名叛军骑兵将领,随后抽出腰间环首刀,率军冲入叛军阵中。汉军将士见主将如此勇猛,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
混战之中,李广望见叛军阵中飘扬着一面“吴”字大旗——此乃吴王刘濞的帅旗,若能夺下帅旗,必能彻底瓦解叛军斗志。李广当即率数十名精锐骑士,朝着帅旗方向冲杀而去。叛军将士见状,纷纷上前阻拦,却被李广等人杀得人仰马翻。最终,李广冲到帅旗之下,一刀斩杀护旗将领,伸手将帅旗拔起,高高举起。汉军将士见帅旗被夺,欢呼声响彻云霄,叛军则彻底崩溃,四散奔逃。昌邑城守将见状,也率军出城追击,与李广部夹击叛军,斩获无数。
此役,李广因夺旗之功,声名大噪,连梁王刘武也对他赞不绝口。梁王素来喜爱勇武之士,又感念李广解昌邑之围的恩情,便私自授予李广“将军印”,并赏赐黄金百斤。李广彼时年轻,未曾多想,便谢过梁王,接受了印信与赏赐。
然而,这一行为却埋下了祸根。汉朝自高祖以来,便严禁诸侯王私自授予朝廷官员官职、印信,以防诸侯王拉拢人心、培植势力。景帝本就对梁王心存忌惮,听闻梁王私自授予李广将军印,心中大为不满。待叛乱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周亚夫等将领皆获封赏,唯独李广因“受梁王印”,被景帝认定为“结交诸侯”,竟未得到任何爵位与赏赐。
李广得知消息后,虽心中失落,却并未过多抱怨——他深知自己身为朝廷将领,却接受诸侯王印信,确有不妥。此后,他主动向景帝请命,要求前往边郡任职,愿以守边之功弥补过错。景帝见他态度诚恳,便应允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上谷太守”,前往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抵御匈奴。
上谷郡地处汉匈边境的“咽喉之地”,匈奴骑兵时常来犯,是汉朝最凶险的边郡之一。李广到任后,并未因之前的失意而懈怠,反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边防建设之中。他首先整顿军纪,加强士兵的骑射训练,每日亲自督导,甚至与士兵一同演练;其次,他完善了边境的烽燧制度,在边境线上每隔数十里便设立一座烽燧台,派士兵日夜值守,一旦发现匈奴骑兵,便以烽火为号,传递军情;此外,他还时常率领骑兵出塞巡逻,侦查匈奴动向,熟悉边境地形。
在与匈奴的交锋中,李广充分发挥了自己“善骑射”“善突袭”的特点。匈奴骑兵多以“游击战术”为主,来时迅猛,去时迅捷,汉军往往难以捉摸其行踪。李广却摸索出一套应对之法:他挑选了数百名精锐骑兵,组成“快速反应部队”,一旦烽燧台传来警报,便立即率部出击,凭借对地形的熟悉,绕至匈奴骑兵后方,发动突袭。匈奴骑兵往往只顾劫掠,不备后路,常被李广部杀得措手不及。
一次,匈奴派遣数千骑兵入侵上谷郡,劫掠了两个村落,正欲满载而归时,李广率三百骑兵赶到。匈奴骑兵见汉军人数较少,便摆开阵势,准备迎战。李广手下的骑士皆面露惧色,劝李广暂且撤退,等待大军增援。李广却说道:“我等若退,匈奴必追,届时我等无险可守,必败无疑;若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或可破敌。”说罢,他令骑兵分为两队,一队从左侧迂回,一队从右侧包抄,自己则率数十骑直冲匈奴阵前。
匈奴阵中一名将领见状,拍马出列,欲射杀李广。李广不等他搭箭,便抢先射出一箭,正中其面门。匈奴骑兵大惊,阵脚稍乱。此时,左右两队汉军骑兵已包抄到位,齐声呐喊,发起冲锋。匈奴骑兵误以为汉军主力已到,心生恐慌,纷纷调转马头逃窜。李广率部追击数十里,斩杀匈奴兵卒百余人,夺回了被劫掠的人畜与财物。
此役过后,李广在匈奴人中的名声渐起,匈奴人皆称他为“飞将军”——言其骑兵速度快如飞,且箭术精准,令人防不胜防。此后,李广又先后调任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郡太守,无论到哪个郡,他都坚持从严治军,积极防御,匈奴骑兵只要听闻李广在任,便极少再进犯该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