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姜尚:兵家鼻祖(第2页)
武王刚继位,好多诸侯就来劝他:“武王,现在商朝人心涣散,赶紧出兵伐商吧!”武王也想出兵,可姜太公却拦住了:“不行,时机还没到。”
武王听了姜太公的话,就按兵不动。到了第二年,姜太公说:“可以了,咱们先去孟津看看诸侯的态度。”于是,武王载着文王的灵位,亲自率大军东进,到了孟津。没想到,诸侯们听说武王来了,不召而至的有八百多个。诸侯们都对武王说:“武王,现在可以伐商了!我们都跟您干!”
可姜太公又说:“再等等。咱们这次来,不是真要伐商,是要看看大家的决心,也让纣王以为咱们只是演习,放松警惕。”于是,武王和诸侯们在孟津举行了一场军事演习,展示了周国的军威,然后就撤军了。这就是“孟津观兵”,姜太公不费一兵一卒,就摸清了诸侯的态度,还麻痹了纣王。
又过了两年,商朝出大事了。比干是纣王的叔叔,见纣王越来越荒唐,就劝纣王:“大王,您别再宠妲己了,别再奢侈无度了,赶紧把老百姓的赋税减了吧!”纣王大怒:“你敢教训我?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有几窍!”说着就下令把比干剖心了。箕子是纣王的哥哥,见比干被杀,吓得装疯卖傻,可纣王还是把他关了起来。微子启也是纣王的哥哥,见商朝要完了,就带着商朝的祭器,逃到了西岐。
姜太公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对武王说:“武王,时机到了!商朝的贤臣都没了,老百姓都恨纣王,咱们现在出兵,一定能打赢!”
武王一听,马上召集诸侯,率领四万五千大军,还有三百辆战车、三千虎贲军(就是精锐部队),直奔商朝的都城朝歌。一路上,老百姓都来送粮食、送水,还主动当向导,说:“快点打进朝歌,救咱们脱离苦海!”
到了牧野,商朝的大军也到了。纣王派了十七万大军,可这十七万大军里,大部分是奴隶和战俘,只有少数是正规军。姜太公亲自率领先锋部队,冲在最前面。他站在战车上,手里拿着黄钺(一种兵器),大声喊:“将士们!纣王无道,害民害国!今天咱们替天行道,灭了商朝,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周军的士兵士气大振,呐喊着冲向商军。商军的奴隶和战俘早就恨透了纣王,见周军冲过来,不但不抵抗,反而掉过头来,喊着:“反了!反了!”引导周军杀向商朝的正规军。商朝的正规军本来就没多少,被这么一夹击,很快就败了。
纣王在朝歌听说商军败了,就把宫里的金银珠宝都搬到鹿台上,然后穿上宝玉做的衣服,点了一把火,自焚了。姜太公带着周军冲进朝歌,找到纣王的尸体,砍下他的头,挂在大白旗上,宣告商朝灭亡。
灭了商朝后,武王要论功行赏,姜太公功劳最大,武王就把齐国封给了他。齐国在东海之滨,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一带。那时候的齐国,可不像现在这么富,土地贫瘠,到处是盐碱地,种不了庄稼,还有莱夷等少数民族经常来骚扰,老百姓都很穷困。
姜太公到了齐国,第一件事就是找当地的老人问话:“咱们这儿什么最多?老百姓最需要什么?”老人说:“咱们靠海,海水多;老百姓缺粮,最需要粮食。”姜太公一听,有主意了:“靠海就煮盐,有了盐就能换粮食!”
于是,姜太公下令,组织老百姓煮盐。他教老百姓用陶锅煮海水,煮出的盐雪白晶莹,味道还特别好。然后,他又派人把盐运到其他国家,比如鲁国、晋国,换回来粮食、布匹。其他国家的人都喜欢齐国的盐,纷纷来买,齐国的盐一下子就出名了。
除了煮盐,姜太公还发展渔业。齐国的海边有很多鱼,姜太公就教老百姓用渔网捕鱼,还造了大船,到深海去捕鱼。捕来的鱼,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晒成鱼干,运到其他国家去卖。
没过几年,齐国就富起来了。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都高兴得说:“太公真是咱们的救星啊!”其他国家的人,见齐国好,都来投奔,齐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国力也越来越强。
姜太公还很会治理国家。他说:“治理国家,不能照搬西岐的规矩,要顺着当地的民俗来。”比如当地老百姓喜欢唱歌跳舞,姜太公就不禁止,还鼓励他们搞祭祀活动,这样老百姓就觉得自在。他还选拔人才,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本事,就给你官做。有个叫宁戚的人,本来是个喂牛的,可他有学问,姜太公就把他提拔成了大夫,后来宁戚成了齐国的贤臣。
《史记》里说:“太公至国,修政,便鱼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这话一点不假,姜太公把齐国从一个穷国,变成了当时的大国,为后来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打下了基础。
在治国的同时,姜太公还把自己一辈子的用兵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六韬》。这本书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从战略到战术,从指挥到训练,都讲得明明白白。
比如《文韬》里讲“文伐”,就是不用武力削弱敌人,一共有十二种方法。其中一种叫“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就是敌人喜欢什么,你就顺着他,让他越来越骄横。姜太公当年对付纣王,就是用的这招,纣王喜欢美女、财宝,姜太公就送给他,让他越来越荒唐,最后自取灭亡。
还有一种叫“亲其所爱,以分其威”,就是拉拢敌人身边的人,让敌人的势力分散。姜太公拉拢费仲,就是用的这招,费仲帮周国说话,纣王就听不到真话了。
《龙韬》里讲指挥军队,比如怎么选将领,怎么看天气打仗,怎么传递消息。姜太公说:“选将领,要选有勇有谋、爱护士兵的人,不能选贪财怕死的人。”他还发明了一种传递消息的方法,用不同颜色的旗子表示不同的命令,比如红旗表示进攻,白旗表示撤退,这样士兵在战场上就能很快收到命令。
《六韬》这本书,影响了后世好多军事家。孙武写《孙子兵法》,开头就说“兵者,国之大事”,就是从《六韬》里来的。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天天看《六韬》,后来他出山辅佐刘备,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用了《六韬》里的谋略。唐朝的李靖,也是靠《六韬》打了好多胜仗,他还说:“太公六韬,实为兵家之祖。”
再说武王,灭商后没两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那时候才几岁,什么也不懂,就由周公旦辅佐。这时候,商朝的残余势力武庚,联合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发动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叛军到处攻城略地,杀了好多老百姓,周朝的统治一下子就危险了。成王吓得直哭,赶紧找姜太公:“太公,您快救救周朝!”
姜太公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可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成王给了姜太公一个特权:“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不管是诸侯还是部落,只要敢叛乱,您都可以征讨!”
姜太公率领齐军,亲自出征。他先打徐夷,徐夷的首领以为姜太公老了,好欺负,就亲自率军来应战。姜太公坐在战车上,指挥齐军摆了个“八卦阵”,徐夷的军队冲进去,就像进了迷宫,怎么也冲不出来,最后全被俘虏了。徐夷的首领吓坏了,赶紧投降。
接着,姜太公又打淮夷。淮夷的军队很凶猛,喜欢用长矛。姜太公就教齐军用盾牌和短刀,盾牌挡住长矛,短刀砍敌人的腿,淮夷的军队很快就败了。
然后,姜太公又和周公旦配合,周公旦在西边打管叔,姜太公在东边打蔡叔,两面夹击。蔡叔的军队见齐军厉害,纷纷投降,蔡叔被活捉了。管叔见大势已去,就自杀了。武庚也被周公旦打败,杀了头。
“三监之乱”平定后,周朝的统治稳定了。成王非常感谢姜太公,就把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好多,齐国成了当时最大的诸侯国之一。
姜太公一直活到周康王六年,享年一百多岁。临终前,他把儿子吕汲叫到身边,说:“我死了以后,你要把齐国治理好,要记住,百姓是根本,不能欺压百姓;还要和朝廷搞好关系,不能叛乱。”他还说:“把我的棺椁悬在朝堂上,头朝东,尾朝西,我要看着齐国越来越强盛,看着周朝越来越稳定。”
姜太公死后,吕汲继位,就是丁公。吕汲按照姜太公的嘱咐,继续治理齐国,齐国越来越强。后来,齐桓公重用管仲,称霸诸侯,就是靠的姜太公打下的基础。
姜太公的名声,越传越远。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尊姜太公为“武成王”,还建了武庙,把姜太公的画像供在中间,两边是张良、韩信、孙武这些名将。宋朝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也很崇拜姜太公,经常让人讲姜太公的故事。直到现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还家喻户晓;过年的时候,好多人家还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话,祈求平安。
太公活了百来岁,一辈子里多精彩。
前半穷来后半贵,辅佐周朝定四海。
齐国建国靠他带,鱼盐之利富起来。
六韬兵书传万代,武圣名声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