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白起:战国人屠(第2页)
长平之战,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一开始,廉颇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的战术——他知道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不方便,打不起持久战,所以就依托长平的有利地形,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第二道是丹河,第三道是百里石长城。廉颇下令,秦军不来攻,咱就不打;秦军来攻,咱就躲在工事里,用弓箭射他们。
王龁率军到了长平,一看廉颇这架势,就知道遇到硬茬了。他下令猛攻空仓岭,可秦军攻了好几次,都被赵军的弓箭射了回来,死伤了好几万人。王龁没办法,只能率军退回去,跟赵军对峙起来。这一对峙,就是两年多。
两年多下来,秦国和赵国都快撑不住了——秦国这边,粮草消耗太大,老百姓的赋税越来越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饥荒;赵国这边也惨,粮食本来就没秦国多,二十万大军在长平,每天要吃几十万斤粮食,赵王天天催廉颇进攻,可廉颇就是不听。
赵王心里越来越急,他觉得廉颇太保守了,根本不敢跟秦军打仗。就在这时候,秦国丞相范雎想出了一条“反间计”——他派人带着大量黄金,偷偷去赵国的都城邯郸,在市井里散布谣言:“秦军最怕的不是廉颇,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老了,不敢打仗,早晚得投降秦国!”
这谣言一散布,邯郸城里到处都在说:“要是赵括当帅,早就把秦军打跑了!”赵王本来就对廉颇不满,听了这谣言,更是下定决心,要换赵括当帅。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爹赵奢都辩不过他。可赵奢却总说:“括儿这孩子,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要是真让他带兵打仗,肯定会坏了赵国的大事!”赵括的母亲也劝赵王:“大王,我儿赵括没打过仗,不能让他当统帅啊!”可赵王根本不听,还是任命赵括为帅,接替廉颇,率军二十万,去长平换防。
赵括到了长平,第一件事就是把廉颇的战术全改了——他下令:“全军备战,准备进攻秦军!”手下的将领劝他:“将军,秦军势大,咱还是先防守,摸清敌情再说吧!”赵括却不以为然:“你们懂什么?廉颇那是胆小,我这就带你们打败秦军!”
秦昭襄王听说赵括当了赵军主帅,心里乐坏了——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偷偷任命白起为上将军,接替王龁,指挥秦军,并严令军中:“谁敢泄露白起为帅的消息,斩立决!”
白起到了长平,第一件事就是摸清赵括的底细。他听说赵括急于进攻,心里就有了主意——“诱敌深入,围而歼之”。
第二天,白起派了一万秦军,去赵军大营前挑战。赵括一看秦军来了,立马下令:“全军出击,打败秦军!”赵军士兵早就憋坏了,一听要进攻,个个奋勇向前。秦军士兵假装打不过,丢盔弃甲,往回跑。赵括以为秦军真的怕了,下令:“全军追击,不许放跑一个秦军!”
赵军一路追,追了二十多里地,到了一个叫“丹河峡谷”的地方。这峡谷两边是山,中间只有一条路,正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白起一看赵军全进了峡谷,正中下怀,随着一声号角响,峡谷两边的山上,突然冲出了两万五千名秦军奇兵——他们手里拿着长戈,腰里别着短剑,一下子就把赵军的退路切断了。与此同时,五千名秦军骑兵从峡谷的另一边冲了进来,把赵军分割成了两部分。
赵括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他赶紧下令:“撤退!快撤退!”可已经晚了——秦军已经把峡谷围得水泄不通,赵军怎么冲,都冲不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成了赵军的“噩梦”。秦军把赵军围在峡谷里,断绝了他们的粮草和水源。赵军被围了四十六天,粮食吃完了,就杀战马吃;战马吃完了,就吃人——有的士兵偷偷杀了自己的同伴,煮着吃。峡谷里到处都是哭声、骂声、惨叫声,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赵括知道,再这样下去,赵军要么饿死,要么被秦军杀死,所以他决定,拼死突围。他把赵军分成四队,轮流冲锋,可秦军防守太严密了,每一次冲锋,赵军都要死伤好几千人。最后,赵括亲自带着精锐部队,穿着厚重的盔甲,拿着长枪,带头冲锋。可刚冲出去没几步,就被秦军的弓箭手射中了——一箭射在他的胸口,一箭射在他的大腿。赵括从马上摔下来,临死前,他还喊着:“我不甘心!我不甘心!”
赵括一死,赵军群龙无首,再也没人指挥他们突围了。四十多万赵军士兵,只能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
看着这四十万降卒,白起犯了难——要是把他们放回赵国,这些人回去后,肯定还会当兵,跟秦军打仗;要是把他们留在秦军里,秦军的粮草根本不够养活这么多人,而且这些降卒心里肯定不服,万一叛乱,后果不堪设想。
白起跟手下的将领商量:“赵军降卒太多,留着是个隐患,不如……全部坑杀!”将领们一听,都吓了一跳:“将军,四十万人啊,这也太多了……”白起叹了口气:“我也不想这么做,可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为了秦国,只能委屈他们了。”
第二天,白起下令,把四十万赵军降卒分成十批,每批四万人,带到长平附近的十个大坑边。赵军降卒以为秦军要给他们发粮食,都乖乖地跟着走。可到了坑边,秦军士兵突然举起刀,向他们砍去。有的降卒想反抗,可他们手里没有武器,只能被秦军砍倒,推到坑里。
一时间,十个大坑边,喊杀声、哭喊声、求饶声此起彼伏,响彻了整个长平谷地。直到天黑,这场屠杀才结束——四十万赵军降卒,除了二百四十个年纪不满十五岁的少年(白起让他们回去,给赵国报信,震慑赵国),其余的全部被坑杀。
白起让人在坑上盖了土,又立了一个“京观”(把敌人的头骨堆成的土台),用来炫耀秦军的战功。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的国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四十万青壮男子没了,赵国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办丧事,邯郸城里到处都是哭声。赵王这才后悔,当初不该不听廉颇和蔺相如的劝,不该用赵括当帅,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而白起,也因为这一战,成了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将领——有人说他是“战神”,为秦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有人说他是“屠夫”,坑杀四十万降卒,太残忍了。直到今天,还有人在长平古战场上,挖出当年赵军士兵的尸骨,那累累白骨,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惨剧。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来想一鼓作气,率军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彻底灭亡赵国。可他没想到,这时候,有人却在背后给了他一刀——这个人,就是秦国的丞相范雎。
范雎为什么要背刺白起呢?因为他怕白起的功劳太大,超过自己。长平之战,白起的功劳已经够大了,要是再灭亡赵国,那白起在秦国的威望,就会超过他这个丞相,到时候,他在朝堂上就没地位了。
所以,范雎就找了个机会,对秦昭襄王说:“大王,长平之战,秦军死伤也不少,粮草消耗太大,老百姓也需要休养。不如先让秦军撤兵,等国力恢复了,再打赵国也不迟。而且,赵国已经答应给咱秦国六座城池,咱不如先接受这些城池,再做打算。”
秦昭襄王一听,觉得范雎说得有道理——他也确实担心秦军的粮草不够,于是就下令,让白起率军撤兵。
白起接到撤兵的命令,气得差点把桌子掀了——他知道,这是灭亡赵国的最好机会,一旦撤兵,赵国就会有喘息的机会,再想打邯郸,就难了。他亲自去咸阳,找秦昭襄王:“大王,赵国现在元气大伤,正是灭亡他们的好时候,咱不能撤兵啊!”可秦昭襄王已经听了范雎的话,坚持让白起撤兵。
白起没办法,只能率军撤回秦国。从此,白起和范雎之间,就结下了梁子。
可事情的发展,正如白起所料——赵国答应给秦国的六座城池,迟迟不兑现。秦昭襄王这才知道,自己被赵国骗了,气得不行,当即下令,派王陵为将,率军二十万,进攻邯郸。
可这时候的赵国,已经不是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了——赵王吸取了教训,任命廉颇再次为帅,组织邯郸百姓守城;平原君赵胜还去了魏国和楚国,说服了信陵君魏无忌和春申君黄歇,派来了十万魏军和八万楚军,救援赵国。
王陵率军攻打邯郸,打了三个多月,不仅没打下邯郸,反而死伤了好几万秦军士兵。秦昭襄王急了,他想到了白起,想让白起再次挂帅,去打邯郸。
可白起却称病不出——不是他真的病了,是他知道,现在打邯郸,根本打不赢。他对秦昭襄王说:“大王,邯郸城坚,诸侯的救兵也快到了,现在去打邯郸,就是送死,臣不能拿秦军士兵的性命开玩笑。”
秦昭襄王以为白起是在赌气,就派范雎去劝说白起。可范雎一到白起家里,就没说好听的:“武安君,你是秦国的将军,大王让你去打仗,你就该去,别跟大王赌气!”白起本来就恨范雎,听了这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我不是赌气,是实事求是!现在打邯郸,必败无疑,你要是想让秦军送死,你自己去!”
范雎碰了一鼻子灰,回到宫里,就对秦昭襄王说:“大王,白起根本不是病了,他是故意不听您的命令,还说您不懂兵法!”秦昭襄王勃然大怒:“好你个白起,敢跟我作对!”当即下令,削去白起的武安君封号,把他贬为普通士兵,逐出咸阳,迁往阴密(今甘肃灵台)。
白起接到命令,心里凉透了——他为秦国立下了那么多功劳,最后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他拖着病体(这次是真的病了),离开了咸阳。沿途的百姓和士兵,看到白起被贬,都忍不住哭了——有的百姓给白起送吃的,有的士兵跪在路边,求白起留下。白起看着这些人,心里更是难受,可他知道,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白起走了没几天,秦昭襄王又后悔了——他怕白起跑到别的国家,被别的国家重用,反过来打秦国。于是,他就派了一个使者,带着一把青铜剑,去追白起。
使者在杜邮亭(今陕西咸阳东北)追上了白起。当时白起正在亭子里休息,看到使者来了,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使者把剑递给白起,冷冷地说:“大王有令,赐武安君死。”
白起接过剑,看着剑身上的寒光,仰天长叹:“我白起一生征战,为秦国攻下七十余城,没打过一场败仗,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大王要我死?”他想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道:“我是该死。长平之战,我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降卒,这就够我死无数次了。”
说完,白起举起剑,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抹——一代战神,就这样死在了杜邮亭,享年七十四岁。
白起死后,秦国的百姓和士兵都悲痛不已——有的百姓自发为白起立祠,有的士兵在军营里痛哭。而赵国、楚国等国的百姓,却拍手称快,说这是“天道好还”。
秦昭襄王后来也后悔了——他知道,白起是被冤枉的,可他碍于面子,没有承认。直到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屡战屡败,秦昭襄王才在朝堂上叹气:“要是武安君还在,咱秦国也不会这么惨啊!”
可后悔有什么用呢?一代战神,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白起死了,可他的故事,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讨论他——他到底是“战神”还是“屠夫”?他的功大,还是过大?
我们先说说白起的“功”。白起一生征战七十余场,未尝一败,歼敌上百万,为秦国夺取了七十余座城池。伊阙之战,他破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鄢郢之战,他破楚国都城,让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之战,他坑杀赵军四十万,让赵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能力。可以说,没有白起,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至少要推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这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再说说白起的“过”。最让人争议的,就是他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在当时,杀降是“不祥之事”,很多人都觉得白起太残忍了。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就写过一首诗批评白起:“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武。白起为秦将,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而遂赐死。彼何罪哉?独以杀降故耳。”意思是说,白起虽然会打仗,但杀降太残忍,所以他的死,也是活该。
可咱们也得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看白起为啥要坑杀降卒。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没有什么“人道主义”可言。要是白起把四十万降卒放回赵国,这些人回去后,肯定会再次参军,跟秦军打仗,到时候,会死更多的秦军士兵。而且,秦军的粮草也不够养活这么多降卒,要是降卒叛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白起坑杀降卒,虽然残忍,但也是当时的无奈之举。
除了杀降,白起的悲剧,还在于他“功高震主”。自古以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很多功臣的下场。白起为秦国立下了太大的功劳,威望太高,已经威胁到了秦昭襄王的地位,再加上范雎的挑拨离间,白起的死,其实是必然的。
后世对白起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把他当成“战神”,学习他的军事思想——白起擅长打“歼灭战”,注重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单纯地占领土地,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影响很大。
也有人把他当成“屠夫”,批评他的残忍。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说:“白起之为人也,不仁哉!杀降卒四十万,其罪大矣!”
可不管怎么说,白起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将。他的军事才能,他的战功,他的悲剧,都让他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直到今天,在白起的故乡陕西眉县,还有白起祠;在长平古战场上,还有人在纪念那些死去的士兵;在军事教材里,白起的战术,还是被当成经典案例来讲解。
最后,我用一首诗,来总结白起的一生:
百战沙场建奇功,武安威名震西东。
长平一役留争议,杜邮亭外叹英雄。
功过自有青史定,英名永载史册中。
若问战国谁最勇,唯有白起称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