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章 孙武:兵圣传奇(第2页)

孙武沉吟片刻,答道:“大王,楚国虽强,但如今内部腐朽,外部失援,正是伐楚的好时机!不过,楚国兵力雄厚,咱们不能硬拼,得用‘诡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阖闾问:“怎么个出其不意法?”

孙武说:“咱们先派少量军队,时不时去骚扰楚国的边境,让楚军疲于奔命,摸不清咱们的真实意图。等楚军放松警惕了,咱们再集中主力,直捣楚国的都城郢城!”

阖闾一拍大腿:“好!就按你说的办!”

接下来的几年里,吴军就按照孙武的计策,时不时袭扰楚国边境,楚军一开始还紧张兮兮地派兵抵抗,可次数多了,也就麻木了,觉得吴军就是来捣乱的,没什么大本事。

公元前506年,孙武觉得时机成熟了,向阖闾请战:“大王,现在可以出兵了!臣愿率三万吴军,必破楚国!”

阖闾一听,有点犹豫:“楚国可有百万大军,咱们就三万兵,能行吗?”

孙武信心满满地说:“大王放心!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臣这三万吴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再加上咱们的计策,定能破楚!”

于是,阖闾任命孙武为统帅,伍子胥为副将,率三万吴军,乘坐战船,沿淮河逆流而上,向楚国进发。

楚军这边,听说吴军来了,赶紧派令尹子常率领二十万大军,在汉水南岸布防,准备跟吴军决战。子常心里还琢磨:“三万吴军,还不够我二十万大军塞牙缝的!等他们来了,我一鼓作气把他们灭了!”

可孙武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当吴军的战船开到淮汭(也就是今天河南潢川一带)的时候,孙武突然下令:“全体弃舟登陆!把战船留在这儿,咱们走陆路,穿越三关,直插楚国腹地!”

将士们都愣了:“将军,咱们是水军出身,走陆路多费劲啊?再说,三关(大隧、直辕、冥厄,就是今天河南信阳一带的三座险关)地势险要,楚军要是在那儿设伏,咱们怎么办?”

孙武笑道:“诸位有所不知,楚军以为咱们会从水路进攻,肯定在汉水南岸等着咱们,三关那边防守薄弱。咱们走陆路,正好能绕开楚军的主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只要咱们速度快,隐蔽好,楚军根本来不及反应!”

说完,孙武挑选了三千五百名最精锐的士兵,组成“死士队”,让他们轻装简从,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和一把短剑,在前边开路;自己则率领主力,跟在后面,昼夜兼程,向三关进发。

楚军果然把主力都放在了汉水南岸,三关只有少量守军。吴军死士队趁着夜色,悄悄摸到关下,一顿猛攻,没费多大劲就拿下了三关。等楚军反应过来的时候,吴军已经穿过三关,出现在汉水东岸,离楚国的腹地只有一步之遥了!

子常听说吴军绕到了汉水东岸,吓得脸都绿了——他这二十万大军,等于白在汉水南岸等了!赶紧下令:“全军渡过汉水,跟吴军决战!”

楚军慌忙渡过汉水,可刚一登陆,孙武就下令:“撤退!”

吴军将士又懵了:“将军,咱们好不容易绕到这儿,怎么又撤退啊?”

孙武说:“楚军刚渡过汉水,士气正旺,咱们不能跟他们硬拼。咱们往后退,把他们引到小别山、大别山之间的狭长地带,那里易守难攻,咱们再和他们决战!”

于是,吴军一边撤退,一边沿途设下埋伏。楚军以为吴军怕了,在后面紧追不舍,追到小别山的时候,孙武突然下令反击——埋伏在山林里的吴军杀了出来,楚军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

子常又气又急,下令继续追击,结果追到大别山的时候,又被孙武埋伏了一次,再败一阵!连续两场败仗,楚军的士气一下子就垮了,士兵们个个心惊胆战,都不想再打了。

这时候,有人劝子常:“令尹大人,吴军太狡猾了,咱们还是撤退吧,再打下去怕是要全军覆没啊!”

可子常一来怕回去被楚王治罪,二来还想捞点战功,硬是咬着牙说:“不行!必须跟吴军决战!谁再敢说撤退,军法处置!”

就这样,楚军被孙武一步步引诱到了柏举(也就是今天湖北麻城一带)——这是孙武早就选好的决战地点。这里地势平坦,适合大军展开,而且旁边有一条清发水,正好可以用来截断楚军的退路。

公元前506年11月18日,柏举之战正式打响!

清晨,天刚蒙蒙亮,孙武就召集将领们开会:“今日决战,关系到吴国的兴衰,咱们只能胜,不能败!楚军虽然人多,但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咱们吴军虽然人少,但士气高昂,令行禁止!一会儿开战,夫概将军,你率五千锐士为先锋,先冲击楚军的中军,打乱他们的阵脚;其余将领各率所部,从左右两翼包抄,我亲自率中军压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夫概是吴王阖闾的弟弟,也是个猛将,一听要当先锋,立刻请战:“末将遵令!定要把楚军的中军搅个天翻地覆!” 吃过早饭,吴军列阵完毕,三万将士穿着黑色的盔甲,手持戈矛剑戟,站在柏举的平地上,像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楚军那边,二十万大军稀稀拉拉地列着阵,士兵们一个个无精打采,跟吴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孙武站在中军的高台上,拔出宝剑,指向楚军大营,厉声喝道:“将士们!今日一战,破楚在此一举!杀!”

“杀!杀!杀!”三万吴军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大地都在抖!

夫概率领五千锐士,像一把尖刀,直插楚军的中军。楚军的中军士兵本来就怕得不行,一见吴军冲过来,当场就乱了,有的转身就跑,有的扔下武器投降。子常一看中军要垮,赶紧下令左右两翼支援,可就在这时候,吴军的左右两翼也杀了过来,楚军腹背受敌,彻底乱了套!

孙武见时机已到,下令:“中军全体出击!”

吴军的中军将士如潮水般涌了上去,刀光剑影,喊杀震天!楚军士兵哭爹喊娘,四处逃窜,有的被砍死,有的被踩死,有的干脆跳进旁边的清发水里,想游泳逃跑。

孙武早就料到楚军会逃,提前派了一支军队守在清发水岸边。等楚军逃到河边,正要下水的时候,孙武下令:“半渡而击!”——就是等楚军一半人下了水,一半人还在岸上的时候,再发起进攻。

这一下,楚军可惨了!岸上的人想跑,水里的人想游,乱作一团。吴军将士冲上去,对着岸上的楚军一顿砍杀,水里的楚军要么被淹死,要么被吴军的长矛刺死,清发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子常一看大势已去,也顾不上楚军了,带着几个亲信,乔装打扮,逃到了郑国。剩下的楚军残兵,沿着清发水往雍澨(今天湖北京山一带)方向逃去,想在那里休整一下,找点吃的。

可孙武哪会给他们机会?率领吴军一路追击,追到雍澨的时候,正好赶上楚军在埋锅造饭——您想啊,楚军逃了一路,早就饿坏了,好不容易找到个地方,赶紧生火做饭,锅都架起来了,米还没熟呢!

孙武一看,乐了:“将士们,咱们正好‘因粮于敌’,吃了楚军的饭,再灭了他们!”

说完,吴军将士呐喊着冲了上去。楚军连饭都没吃上,哪还有力气抵抗?当场被吴军杀得大败,尸体堆成了小山,锅里的饭都被吴军抢着吃了。

接下来的几天,孙武率领吴军继续追击,一路上楚军望风披靡,根本没人敢抵抗。11月29日,吴军终于打到了楚国的都城——郢城!

郢城的楚军早就吓得跑光了,楚王也带着亲信逃到了随国。吴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郢城,把楚国的国库、宫殿洗劫一空。伍子胥还找到了楚平王的坟墓,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鞭尸三百,算是报了血海深仇!

这一战,孙武率领三万吴军,击败了二十万楚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消息传到中原,诸侯们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原本不起眼的吴国,竟然能把强大的楚国打得落花流水!从此,吴国名声大噪,成了春秋末期的霸主之一。

而孙武呢?打完这一仗之后,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开始琢磨:“战争终究是残酷的,能不打就不打!”后来,吴王阖闾去世,夫差继位,夫差好大喜功,想攻打越国、齐国,称霸中原。孙武觉得夫差不是个贤明的君主,再跟着他,早晚要出问题,于是就向夫差请辞,带着《孙子兵法》的竹简,回到了姑苏城郊的穹窿山,重新隐居起来。

关于孙武的结局,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隐居之后,就在穹窿山终老,死后葬在了那里,现在苏州相城区还有孙武墓;另一种说他因为功高震主,被夫差给杀了。但不管哪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孙武的军事思想,永远流传了下来。

他写的那部《孙子兵法》,十三篇,五千多字,里面藏着的智慧,够后世兵家学一辈子!“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的是不用打仗就能让敌人屈服,这是最高明的战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讲的是打仗要先靠谋略,再靠外交,实在不行才靠武力;“穷寇勿迫”“归师勿遏”,讲的是打仗不能赶尽杀绝,要给敌人留条活路,不然敌人会跟你拼命……

这部兵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代名将,就连国外的军事家都把它当宝贝!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武田信玄,把《孙子兵法》里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刻在军旗上,叫“风林火山”旗;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流放的时候,还天天抱着《孙子兵法》看,看完了还叹气:“要是我早看到这部书,就不会打败仗了!”现在,美国的海军陆战队、西点军校,都把《孙子兵法》列为必读书目!

孙武用一场柏举之战,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用一部《孙子兵法》,奠定了自己“兵圣”的地位。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杀戮的莽夫,而是懂得“止戈为武”的智者——他知道,战争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和平。

这正是:

一部兵法传千古,一身铁血震春秋。

柏举威名惊楚地,吴宫教战显风流。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