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文武财神的传说(第2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民间将关羽尊为武财神,最初的动因,是“镇邪护财”——世人怕的不仅是“赚不到钱”,更怕“赚到的钱被邪祟夺走”。而关羽的“武力”与“忠义”,恰好能应对这种恐惧。 先说“镇邪”。宋代以后,民间信仰中,关羽逐渐从“武将”演变为“镇邪之神”。《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北宋末年,汴京有座庙因“邪祟作祟,人不敢近”,后来百姓将关羽画像贴在庙门,邪祟竟“夜中呼啸而去”。到了明代,《西游记》中,关羽更是以“三界伏魔大帝”的身份,协助孙悟空降妖。民间认为,关羽红脸赤心,正气凛然,妖魔鬼怪最怕这种“忠义之气”;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能“斩邪佞、断恶缘”,让觊觎财富的邪祟不敢靠近。
再说“护财”。这种“护财”,最初源于武行、镖局的需求。明清时,镖局走镖,常遇劫匪与“山精鬼魅”(民间对劫道者或意外灾祸的统称),镖师们便会供奉关羽,一是求他“显灵护镖”,二是学他“忠义守信”——镖局讲究“一诺千金”,而关羽“重然诺”的特质,恰好与镖局的“信”文化契合。《清稗类钞》记载,山西平遥的“同兴公镖局”,每次走镖前,镖师都会对着关羽画像宣誓:“若失镖,必以死谢客”,而这家镖局百年间竟未失过一次镖,民间便传“是关二爷护佑”。
后来,这种“护财”需求从武行扩展到普通商人。商人怕的“邪祟”,不仅是真的鬼怪,还有“黑心同行”“地痞流氓”。他们供奉关羽,一是盼关羽以武力震慑这些“人间邪祟”,二是盼自己能像关羽一样“忠义经商”——不欺客、不毁约,靠“信”留住财运。
若说关羽是“护财的武财神”,那赵公明便是“招财的武财神”——他的形象更直接、更威猛,民间认为他能“主动带来财运”,这种“主动招财”的特质,源于典籍与传说中他“掌财、驱邪”的双重职能。
赵公明的早期形象,在《搜神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已有记载。最初,他是“督鬼之神”,《搜神记》称他“为上帝使,督鬼下取人”,后来逐渐演变为“守护财神”。到了明代《封神演义》,赵公明的形象彻底定型:他是截教弟子,骑黑虎,持铁鞭,腰间挂聚宝盆,有“招财进宝”之能,虽最终战死,却被姜子牙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下辖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这便是民间“赵公明主招财,四神辅之”的由来。
民间尊赵公明为武财神,核心原因有三:威猛的形象、招财的法器、驱邪的能力,这三者都带着强烈的“武”属性。
第一是威猛形象。赵公明“黑面浓须,骑虎持鞭”,与关羽的“红脸绿袍”相比,更具“威慑力”。民间认为,“招财”不仅要靠运气,还要靠“镇住财运”——怕财运“跑掉”,怕邪祟“抢财”。而黑虎是“百兽之王”,铁鞭是“镇邪之器”,赵公明骑虎持鞭的形象,恰好给人“能镇住财运、能打跑邪祟”的安全感。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民间画赵公明像,必画“黑虎伏于侧,铁鞭横于手,聚宝盆中金珠满溢”,寓意“虎镇财、鞭驱邪、盆聚宝”。
第二是招财法器。赵公明的“聚宝盆”,是民间最熟悉的招财象征。《封神演义》中描述,这聚宝盆“能生金银,取之不尽”,而民间传说则进一步演绎:若诚心供奉赵公明,聚宝盆便会“每日生钱,日积月累,便能致富”。
第三是驱邪能力。赵公明早期“督鬼”的职能,在民间信仰中并未消失,反而与“招财”结合——民间认为,“邪祟不仅会夺财,还会断财路”,比如让店铺失火、让货船沉没。而赵公明能“督鬼驱邪”,恰好能解决这种隐患。有传说称,清代广州有个船商,每次出海前都会供奉赵公明,一次货船遇风暴,眼看就要沉没,船商突然看到船头出现赵公明的身影,手持铁鞭一挥,风暴竟瞬间平息,货船平安抵达港口。此后,广州的船商们便都供奉赵公明,称他为“海途财神”。
从典籍记载到民间传说,这四人的特质被不断强化、完善,最终形成了“文财神主理、武财神主卫”的财神体系。比干的“无心”对应“公正”,范蠡的“商道”对应“经营”,关羽的“忠义”对应“守护”,赵公明的“威猛”对应“招财”。这四位财神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历史或神话人物本身,变成了一种“财运信仰”:文心守正,武魄护安,唯有文武相济,方能财运绵长。这,便是比干、范蠡为文财神,关羽、赵公明为武财神的真正缘由就是民心的归向,是千年间世人对“正道财运”的永恒期盼。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