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23章 土地与城隍:基层神界的“父母官”(第2页)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因遭奸臣费无忌陷害,伍奢与长子伍尚被楚平王杀害。那时伍子胥正在外地,听闻噩耗,悲愤交加,发誓要为父兄报仇。他一路逃亡,过昭关时因担心被抓,一夜白头,最终辗转逃到了吴国。

吴王阖闾见伍子胥有经天纬地之才,便拜他为大夫,让他辅佐自己称霸。伍子胥也不负所托,先是举荐了孙武(着《孙子兵法》者),后又为吴国制定了“强兵富民”之策,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主持修建姑苏城(今苏州)。

他深知姑苏地理位置险要——北临长江,南靠太湖,既是吴国的都城,也是抵御越国的屏障。为了建好这座城,他亲自带着工匠走遍了姑苏的山山水水:登虎丘望太湖,测水势之缓急;下田间探土壤,辨地基之虚实;甚至还请来懂得天文的方士,观测星象,确定城门的方位。最终,他设计的姑苏城有八座城门,每座城门都对应着不同的功能:阊门通西北,象征“通阊阖之风”,方便商旅往来;胥门朝西南,便于观察太湖方向的敌情;盘门水陆相济,既可行船,又可御敌,堪称当时最精巧的城门设计。

城建好后,伍子胥又带领百姓开凿了胥江、胥浦,引太湖水入城中,既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又让姑苏城有了“水城”的格局——即便敌军来犯,也可凭借水路周旋。阖闾见姑苏城坚固又富庶,感慨道:“有此城在,吴国可保百年无忧!”

可谁也没想到,阖闾死后,继位的夫差竟渐渐荒废了国事。他打败越国后,不听伍子胥“斩草除根”的劝告,反而放了越王勾践回国,还沉迷于西施的美色,日日在姑苏台饮酒作乐。伍子胥多次劝谏,说“勾践卧薪尝胆,必为吴国之患”,可夫差不仅不听,反而觉得伍子胥碍眼,最终赐给了他一把属镂剑,让他“自裁”。

伍子胥接到剑时,仰天长啸,眼中流出血泪:“我辅佐先王称霸,为吴国建城护土,如今竟落得这般下场!我死后,可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在姑苏城的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打进吴国!”说罢,便横剑自刎。

夫差听闻伍子胥的遗言,怒不可遏,命人将他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投入了钱塘江中,说要让他“永沉江底,不得见天日”。

可伍子胥的魂魄,却并未随尸体沉入江底。就在他尸体投入江中的当晚,姑苏城的百姓便见东门之上,隐隐有一道白色的影子,披甲执剑,目光如炬,仿佛在注视着远方。更奇的是,钱塘江的潮水突然变得汹涌起来,浪头拍打着江岸,发出“轰隆隆”的声响,百姓们都说,那是伍子胥的怨气在翻腾。

没过几年,越国果然强大起来,勾践带着军队攻打吴国,一路打到姑苏城下。越军架起云梯攻城,眼看城门就要被攻破,突然,姑苏城的城墙上凭空出现了无数披甲士兵的幻影,最前面的那个,正是伍子胥——他依旧是生前的模样,手持长剑,怒目圆睁,仿佛在呵斥越军。越军士兵见了,吓得纷纷后退,以为是吴国的“神兵”相助,竟不敢再攻城。

可此时的吴国早已国力空虚,即便有伍子胥的幻影相助,也撑不了多久。最终,姑苏城还是被越军攻破,夫差自刎而死。城破后,越军士兵本想烧杀抢掠,却见城中百姓都聚在伍子胥的旧祠前祭拜,而祠前的石碑上,竟渗出了血珠——百姓们说,那是伍子胥在为吴国的灭亡流泪。越军将领见此情景,也心生敬畏,下令“不得伤害百姓、不得毁坏伍子胥祠”。

吴国灭亡后,百姓们感念伍子胥的忠诚,也感激他当年建城护民的恩德,便将他的旧祠扩建,尊他为“姑苏城隍”,让他继续守护这座他亲手建造的城。历代朝廷也认可了百姓的信仰,对伍子胥多次册封:唐代封他为“忠烈公”,宋代封“忠烈王”,明代更是将他的城隍地位写入祀典,规定苏州府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举行“城隍出巡”仪式,抬着伍子胥的神像走遍全城,祈求城池安宁。

伍子胥成为城隍后,护城的神迹更是数不胜数。东晋时,苏峻之乱爆发,叛军攻打苏州,城防眼看就要失守,守城的将领突然见城楼上出现了伍子胥的幻影,手里拿着一面“吴”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叛军见了,以为是吴王复生,吓得不战而退;南宋时,苏州闹瘟疫,百姓们纷纷去城隍庙祈愿,夜里便有人梦到伍子胥派人送来草药,说“将此药煮水饮之,可治瘟疫”。百姓们照着做,瘟疫果然很快就平息了;甚至到了明代,有贪官在苏州任知府,欺压百姓、搜刮钱财,夜里竟梦到伍子胥手持长剑,对他说“你若再害百姓,我便取你性命”。那贪官吓得连夜辞官,再也不敢踏入苏州一步。

百姓们都说,伍子胥成了城隍,依旧是那个“护城如命”的忠烈大夫——他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只守着姑苏城,守着城里的百姓,就像他当年建城时那样,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