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河海神只录:冯夷治河、奇相护江与龙王定海(第2页)
有一年,蜀地大旱,长江水位骤降,河床裸露,百姓无法渔耕,颗粒无收。奇相见此情景,心中焦急,便前往巫山求见神女。神女道:“长江之水虽由我掌管云雨补给,却需天庭旨意方可降雨。你可率江中生灵,往东海向龙王借水,以解蜀地之渴。”奇相当即领命,召来江中的鲤鱼、龟鳖,组成一支“水族队伍”,顺长江而下,前往东海。
行至东海时,东海龙王敖广见她孤身前来,问明来意后,笑道:“江神远道而来,本当借水,可若无天庭旨意,私自降雨,恐遭天谴。”奇相跪地哀求:“蜀地百姓已快饿死,若龙王不肯相助,便是见死不救。我愿以自身修为相抵,只求龙王赐一场甘霖。”敖广见她心诚,便叹道:“罢了,我便冒一次险。你且回去,三日后我必令东海之水化为云雨,降临蜀地。”
三日后,蜀地上空果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长江水位渐渐回升,百姓欢呼雀跃。奇相为感谢敖广,便将长江中的一颗千年江珠赠予他,此珠能定水势,后来敖广平息海啸时,全靠这颗江珠相助。而奇相护江的事迹,也在巴蜀之地代代相传——至今三峡一带,仍有“江夫人祠”,每逢出行,百姓便会前往祭拜,祈求平安。
上古时,中国并无“龙王”之称,只有“应龙”“蛟龙”等龙形神只,掌管雨水。应龙曾助大禹治水,以尾画地成河,疏导洪水;而蛟龙则常隐于江河,偶有显灵,却无固定职司。直到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伽”的信仰——那伽是印度神话中的蛇形神只,能呼风唤雨,掌管水域,却性情凶暴,需以祭品安抚。随着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那伽逐渐与龙的形象结合,演变成了“龙王”,并被赋予了更温和的性格与明确的职司:行云布雨,平息水患,守护四海。
唐代时,龙王信仰已十分普及,朝廷甚至为四海龙王立祠,封其为“王”,分别掌管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其中,东海龙王名敖广,西海龙王名敖闰,南海龙王名敖钦,北海龙王名敖顺——这四位龙王中,又以东海龙王敖广最为人熟知,因东海是四海中最富庶之地,沿岸百姓多以渔为生,对敖广的信仰也最深厚。
敖广的原型,便是印度佛教中的“东海那伽王”,但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已完全成为中国龙的形象:身披金鳞,头生双角,手持龙珠,能变化万千,呼风唤雨。他初任东海龙王时,曾因性情刚烈,与渔民发生过冲突——有一年,东海沿岸大旱,渔民日日祭拜,祈求降雨,敖广却因不满祭品微薄,迟迟不肯布雨,导致海水干涸,鱼虾死亡。百姓无奈,只得前往普陀山,求观音菩萨相助。观音菩萨见百姓困苦,便前往东海,对敖广道:“你身为龙王,当以百姓福祉为重,岂能因祭品厚薄而置众生不顾?若再如此,我便奏明天庭,废你龙王之位。”
敖广闻言,羞愧不已,当即率虾兵蟹将前往沿岸,行云布雨。他先是张口喷出一团云雾,笼罩沿岸;再取出龙珠,掷向空中,龙珠化作一道金光,引来了四海的水汽;最后挥动龙尾,空中顿时雷声大作,甘霖普降。百姓见雨水落下,纷纷跪地叩拜,高呼“龙王万岁”。敖广见此情景,终于明白:龙王的威严,不在于祭品的厚薄,而在于是否能护佑百姓。此后,每当东海沿岸遇旱,敖广便主动布雨,从不推诿;遇有台风将至,他便提前掀起巨浪,警示百姓,让他们做好防备。
西海龙王敖闰,则是本土化改造中最具特色的一位。西海并非如今的青海湖,而是指古代西域的咸海(今中亚地区),因地处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较大,敖广便奏明天庭,让性情温和的敖闰前往镇守。敖闰初到西海时,西域百姓对他并不信服,认为他是“外来的神”,不愿祭拜。有一年,西海水域突然发生海啸,巨浪滔天,淹没了沿岸的村庄,百姓流离失所。敖闰见此情景,当即化作一条巨龙,飞入海中,用身体挡住巨浪,又取出奇相赠予的江珠,掷向海底——江珠化作一道青光,瞬间平息了海啸,海水恢复了平静。
百姓见敖闰显灵救了他们,纷纷跪地叩拜,从此对他深信不疑。敖闰还发现,西域多沙漠,百姓缺水,便主动与天山的雪神沟通,让雪水顺流而下,汇入西海,再引西海水灌溉沙漠,让沙漠中长出了绿洲。西域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便在西海沿岸立了“龙王庙”,每逢节日,便献上瓜果,祈求风调雨顺。《太平广记》中记载“西海龙王敖闰,性仁厚,好施雨,西域百姓赖其生”,便是对他的赞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海龙王的职司愈发明确:东海龙王敖广掌降雨,西海龙王敖闰掌平息海啸,南海龙王敖钦掌台风,北海龙王敖顺掌冰雪。他们虽各掌一海,却也常相互协作——比如黄河、长江汇入东海时,若水量过大,敖广便会通知敖顺,让他引北海的冷空气前来,减少降雨;若江南遇涝,敖钦便会率风伯,将雨水吹向北方,缓解灾情。而河伯冯夷与江神奇相,也常与四海龙王沟通,让黄河、长江的水势与四海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守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