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3章 女娲造人:黄土抟人与母性宇宙观(第2页)

女娲的形象,最特别的就是“蛇身”。蛇能蜕皮,古人觉得是“重生”的意思;还能盘起来,像个圆,有“圆满”的意思。把女娲画成蛇身,其实是说她像蛇一样,能让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后来她和伏羲成了兄妹,俩人都画成蛇身,尾巴缠在一块儿,看着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循环,生生不息。

女娲造人,用的是“黄土”。这土啊,可不一般。黄河流域的黄土,是中国人最亲的东西。古人说“土生万物”,人从土里来,死了又回土里去,这叫“叶落归根”。女娲用黄土造人,就是把人跟土地绑在了一块儿,所以中国人走到哪儿,都惦记着“故乡的土”。

民间的女娲庙,大多修在河边或者黄土坡上,庙里的女娲像,很少有凶巴巴的,都是笑眯眯的,怀里还抱着个小泥人,像个刚生完孩子的母亲。老百姓祭她,也不说啥大道理,就是求她保佑孩子平安,庄稼丰收。在人心里,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是那个最疼人的老祖宗。

虽然说女娲造人时,一开始捏得仔细,后来累了就随便甩,所以人有了美丑、贤愚之分。这说法其实是告诉大家:人跟人不一样,可不管啥样,都是女娲的孩子,都是平等的。

女娲补天时用的“五色石”,也成了后来的宝贝。玉石啊、玛瑙啊,人们觉得都跟那五色石沾点边,戴在身上能辟邪。

现在有些地方,姑娘出嫁前要拜女娲,求她赐福气;妇女生孩子,婆婆会念叨“女娲娘娘保佑”。这些习俗,其实都是把女娲当成了“生命的源头”。人这一辈子,不管走多远,成多大事,心里总得有个惦记的源头,女娲就是那个源头之一。

从黄土捏人到炼石补天,女娲的故事里,藏着中国人最看重的“母性”——不是软弱,是坚韧;不是索取,是付出。就像母亲护着孩子,哪怕自己吃苦受累,也得让孩子健康幸福。这种精神,从女娲那会儿起,就刻在中国母亲的骨头里了。

所以说,女娲造的不只是人,是“人间”。有了人,才有哭有笑,有聚有散,有了烟火气。这天地啊,因为有了人,才算真的活了过来。而女娲,就像那个守着家的老母亲,不管过了多少年,总在那儿,看着她的孩子们,一辈辈往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