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面食业祖师爷·诸葛亮:发明馒头济三军,面粉揉出烟火气(第2页)
第二天一早,四十九个"蛮头"摆在了江边上,个个白胖,透着麦香,看着就喜人。诸葛亮捧着祭文,声音不高,可清清楚楚传到每个人耳朵里:"河神在上,我蜀汉大军来此,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不是来杀人的。今儿个用这'蛮头'当祭品,若是您觉得诚心,就请让我们过江。往后每年,这儿的百姓都会用新收的麦子,做些'蛮头'来敬您,保准让您闻着麦香,听着笑声。"
话刚说完,江面上的瘴气"呼"地散了一片,露出底下绿汪汪的水。一只白鹭"扑棱"从天上飞下来,叼起一个"蛮头",就往江心落。奇的是,它站在水面上竟不沉,像踩着片荷叶似的,慢悠悠漂到对岸去了。
"动了!水动了!"有士兵喊。
原本死沉沉的江面,忽然起了层细浪,轻轻推着船往对岸走。士兵们扛着"蛮头"上了船,船身稳得很,连晃都没晃一下。有人饿极了,偷偷掰了半个"蛮头"塞进嘴里,烫得直哈气,可舍不得吐——那面软乎乎的,肉香混着麦香,比什么都好吃,咽下去,浑身都暖和了。
过了江,诸葛亮把做"蛮头"的方法教给了全军。他还琢磨着往面里掺玉米面,说这样更顶饿;让伙夫把面团擀薄了包馅,捏成月牙形,说这样方便拿;甚至教大家做素馅的,给生病的士兵吃。士兵们都说:"丞相不光会打仗,这做吃食的本事,也真不赖。"
后来这手艺传到了民间,老百姓觉得"蛮头"这名字不好听,就改成了"馒头"。蜀地的馒头铺开张,都要在门口挂个小牌子,写着"诸葛家传",有的还画个羽扇纶巾的小人,说这样能招来生意。
成都有个叫王老实的,学了这手艺,在街口摆摊。他记性不好,可死死记着诸葛亮的话:"面要发足,馅要新鲜,待人要实诚。"有回遇着个讨饭的老汉,他给了两个热馒头,老汉吃完抹嘴说:"你这馒头,跟当年蜀军过泸水时吃的一个味,暖乎!"
王老实后来收了个徒弟,头天就带着徒弟去拜诸葛亮的画像。"记住了,"他指着画像说,"我们这行,祖师爷是丞相,他教我们做馒头,不光是为了填肚子,是为了让人心暖。面里掺不得假,心里也装不得坏,不然蒸出来的馒头,是酸的。"
现在的馒头,花样多了去了,甜的、咸的、带馅的、没馅的,可老人总说,不管什么样的馒头,都得有那股子暄软劲儿,那是诸葛亮当年揉进面里的诚心。你看那刚出锅的馒头,白白胖胖的,冒着热气,掰开一块,满屋子都是麦香——那香味里,藏着的是千年前泸水边的心思,是用一把面粉,揉出来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