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厨师祖师爷·伊尹:五味调和治大国,庖厨亦有帝王师(第2页)
成了商朝的开国宰相,伊尹还是改不了琢磨"吃"的习惯。他写了本《汤液经》,别看名字像医书,里头讲的全是食材的品性:"稻米性温,宜煮粥养胃;小麦性凉,宜磨面补虚;牛肉补力,羊肉暖身,猪肉润燥,各有各的用处。"
他还定下了"五味调和"的规矩:酸、甜、苦、辣、咸,单尝都有偏性,配在一起才能成就美味。这道理传到后厨,厨师们做菜时就讲究起来:炒青菜要放点糖提鲜,炖排骨要加点醋软骨,连做酱菜都得拿捏好盐和酒的比例。
他还发明了"八珍"的做法,不是说八种珍贵食材,而是八种烹饪手法:煎、熬、燔、炙、脍、渍、醢、脯,每种手法都有讲究。比如"炙"就是烤肉,伊尹要求"外焦里嫩,不焦不生",就像用人,得外有才干,内有诚心。这些法子传到民间,百姓们做菜也开始讲究章法,不再是随便乱炖,餐饮业渐渐有了门道。
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去世后,商王把他葬在都城的亳邑,后世的厨师们却把他当成了祖师爷。
最早的厨子行会在春秋时就有了,每年农历四月十九(传说伊尹的诞辰),各地的厨师都会聚在一起祭拜。供桌上不摆牛羊,只摆八样菜:一碗白米饭,代表"根基";一碟酸梅,代表"知味";一块烤肉,代表"火候";一碗豆羹,代表"初心";还有鱼、肉、菜、汤,凑齐"五味"。
到了宋朝,汴京的大酒楼里都供着伊尹的牌位,牌位两边写着"五味调和天下顺,一鼎烹煮世间香"。有新酒楼开业,老板要请德高望重的厨师来"开光",其实就是对着伊尹牌位起誓:"不欺客,不偷料,用心做菜,诚信经营。"
明清时候,厨师收徒弟,第一件事就是带他拜伊尹。徒弟要磕三个头,师傅会给徒弟一把新菜刀,说:"伊尹用菜刀治天下,你用菜刀安身立命,记住,刀要快,心要善;火要旺,人要稳。"
如今的厨房里,很少再见到伊尹的牌位了,但"五味调和"的道理还在。老厨师教徒弟,总说:"做菜就像过日子,咸了加点糖,淡了添点盐,没有调不好的味,只有不用心的人。"这话听着简单,细想却正是伊尹当年从灶台上悟出来的智慧。
从夏朝的茅草棚到今天的星级厨房,锅碗瓢盆换了无数,火候调味的道理却从没变过。因为每个掌勺的人心里都清楚,他们炒的不只是菜,是千年传承的"调和"之道——就像伊尹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做菜和做人,原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