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72章 光绪慈禧相继崩(第2页)

两宫在二十四小时内相继离世,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北京城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白幡,却难掩人心惶惶。内阁学士文海在日记中写道:"国无长君,主少国疑,外有列强环伺,内有革命党蠢动,恐祸不远矣。"(《文海日记》)

袁世凯的心腹们纷纷打探消息,这位被载沣痛恨的军机大臣,此刻如坐针毡。他托张之洞向载沣求情,希望能保全职位,却被载沣厉声回绝:"袁世凯戊戌年间背叛皇上,罪该万死!"(《载沣日记》)张之洞劝道:"此时诛杀大臣,恐动摇军心,不如暂贬斥之。"最终,载沣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罢黜回河南彰德。

在上海,《申报》刊登了光绪与慈禧的遗像,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说"皇上是被太后害死的",有人叹"这下朝廷要变天了"。革命党人黄兴在香港读到消息,对胡汉民说:"清廷失其主,正是举事的好时机!"(《黄兴年谱》)而立宪派张謇则忧心忡忡,他致电载沣:"请速开国会,行宪政,以安民心。"

英国公使朱尔典向伦敦报告:"中国权力真空,可能引发内乱,建议增兵保护侨民。"(《英国蓝皮书》)日本驻华武官青木宣纯则密切关注北洋军的动向,他在给军部的信中写道:"袁世凯虽去,但其势力仍在,载沣难以完全掌控军队。"

十月二十三日,溥仪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三岁的小皇帝被父亲载沣抱在怀里,面对黑压压的文武百官,吓得哇哇大哭。载沣只能在他耳边哄道:"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溥仪《我的前半生》)这句无心之言,竟成了清王朝的谶语。

载沣摄政后,试图延续慈禧晚年的新政,以挽救王朝颓势。他下令"继续筹备立宪",并加快编练新军。但他缺乏慈禧的政治手腕,又急于集权,很快陷入困境。

在军事上,载沣任命弟弟载洵为海军大臣,载涛为军咨大臣,试图掌控军权,却引起北洋系将领的不满。段祺瑞、冯国璋等袁世凯旧部,表面服从,暗中却与彰德的袁世凯保持联系。张之洞曾劝载沣:"治军当用人才,不论文武,不问亲疏。"(《张文襄公全集》)但载沣听不进去,反而罢免了北洋系的骨干铁良,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在政治上,载沣虽重启立宪,却坚持"皇族集权"。宣统元年(1909年),各省咨议局成立,立宪派纷纷要求速开国会,载沣却以"筹备未竣"为由拖延。张謇在江苏咨议局会议上怒斥:"朝廷无立宪之诚,百姓有革命之心!"(《张謇日记》)部分立宪派开始转向革命,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伏笔。

经济上,新政的巨额开支让财政雪上加霜。为弥补亏空,载沣推行"铁路国有"政策,将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却暗中抵押给列强,引发四川保路运动。这一事件,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而被罢黜的袁世凯,在彰德洹上村"垂钓",实则密切关注时局。他的亲信徐世昌、段祺瑞等人,不断向他传递京城消息。当保路运动爆发时,袁世凯对家人说:"乱局将起,载沣无能为也。"(《袁世凯年谱》)他知道,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不远了。

宣统元年正月(1909年2月),光绪与慈禧的灵柩被送往遵化东陵安葬。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百姓跪在道旁,却少有人哭——这个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和这位渴望变革却无力回天的皇帝,终究没能挽救这个腐朽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