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百日维新推行急(第2页)
紫禁城的南书房,光绪帝正与康有为彻夜长谈。康有为力主"设议院以通下情",光绪帝却叹息:"太后不允,奈何?"(《康南海自编年谱》)君臣二人最终商定,先从经济、教育入手,待时机成熟再议政治改革。但年轻的皇帝显然已按捺不住,八月初,他竟直接谕令袁世凯编练新军,"着即酌带所部,迅速来京",试图掌控军权。
这一举动让荣禄大为惊恐。他连夜从天津赶回北京,在颐和园密奏慈禧:"袁世凯野心勃勃,若为帝所用,恐生大变。"(《戊戌纪略》)慈禧随即下令:"九月初,朕将赴天津阅兵,着荣禄届时调度各军。"
此时的京城已如沸腾的油锅。吏部主事陈三立(曾国藩之孙)在给父亲陈宝箴的信中描述:"每日朝堂之上,新旧两党如同水火,御史杨崇伊连日递折,请太后训政,言辞甚急。"(《散原精舍文集》)
九月初,光绪帝的谕旨更加密集。他下令"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之学堂",又谕令"八旗蒙古汉军各旗,均改练洋枪队"。最激进的是,他竟准备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这直接触动了奕匡等亲王的利益。
康有为意识到危机迫近,他在八月底的密信中对梁启超说:"今而知皇上孤掌难鸣,守旧党已联结荣禄,将在天津发难。"(《戊戌政变记》)他冒险找到了袁世凯,许以兵部尚书之职,劝其在阅兵时保护圣驾。袁世凯表面应承,转头却向荣禄告密。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亲临颐和园向慈禧请安,请求批准设立"懋勤殿"作为新政中枢。慈禧厉声回绝:"你要设新机构,用新人,是要把祖宗的家业都败光吗?"(《清稗类钞》)两人争执至深夜,光绪帝回宫后,连夜写下一道密诏:"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光绪朝东华录》)
九月十八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劝说袁世凯起兵勤王,袁世凯"佯诺之,退即密告荣禄"(《清史稿·袁世凯传》)。九月二十一日凌晨,慈禧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帝寝宫,将其软禁于瀛台。她对着瑟瑟发抖的皇帝冷笑:"你要变法,我让你变个够!"
当天,一道"训政"谕旨传遍天下:"现在国事艰难,庶政待理,朕(慈禧自称)不得已仍行训政。"(《清德宗实录》卷427)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在颁布了一百八十多道谕旨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落幕。
政变发生时,梁启超正躲在日本公使馆。他望着窗外搜捕维新派的兵丁,想起光绪帝召见时的情景:"皇上垂询变法事宜,至三刻之久,言及国势艰难,泪落如雨。"(《饮冰室合集》)而康有为已在英国领事馆的帮助下,乘轮船逃往香港。
瀛台的玉澜堂内,光绪帝望着水中残荷,手中紧攥着未及发出的最后一道谕旨,上面写着:"朕变法之心,至死不渝。"(《戊戌纪略》)而颐和园的昆明湖畔,慈禧正与荣禄商议:"那些新党,该杀的杀,该流的流,让天下人看看,乱法者是什么下场。"
这场仅持续一百零三天的改革,如同一道划破晚清黑暗的闪电,虽未照亮中国的前路,却在无数国人心中埋下了火种。正如谭嗣同在狱中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