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28章 弘治中兴续华章(第2页)

弘治五年,黄河在张秋镇(今山东阳谷)决口,浊浪滔天,淹没了三十多个州县。百姓扶老携幼逃荒,路上饿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孝宗急得三天没睡好,把大臣召到文华殿,拍着地图说:"黄河要是治不好,我这皇帝就当得不合格!"当即任命刘大夏为治河总督,给他调了十万民夫,还特批"治河经费,不限数目"。

刘大夏是出了名的治水能臣,可到了张秋镇也犯难——河堤溃口有一百多丈宽,浊流像脱缰的野马。他让人在两岸打桩,可刚打好就被冲垮,急得满嘴起泡。孝宗听说后,派太监前去传旨:"刘爱卿尽管放手干,需要什么就说,朕给你当后盾。"

后来刘大夏想出个"束水攻沙"的法子:在决口上游修减水坝,把水势稳住,再用竹筐装石头堵缺口。孝宗听说民夫差役辛苦,特意下旨加米加衣。百姓们感激,干活更卖力,连七十岁的老汉都扛着草袋往河堤上跑。花了三年功夫,黄河终于被治住,两岸百姓在河堤上建了座"刘公祠",里面还挂着孝宗的画像,说:"没有皇帝支持,这河治不好啊。"

孝宗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肯听劝。有次他想给外戚封爵,吏部尚书王恕直接顶回来:"太祖定下规矩,外戚不得干政,陛下忘了?"他不但不生气,还笑着说:"是朕错了,听你的。"还有个叫何乔新的御史,弹劾他最信任的太监李广受贿,孝宗查实后,当即把李广贬去守皇陵,还对何乔新说:"以后有这事,尽管奏来,别怕得罪人。"

每天早朝后,他总把内阁大臣留下,在文华殿吃顿简单的午饭,边吃边聊国事。有次聊到深夜,兵部尚书马文升说:"陛下该歇息了,明天还要早朝。"他却说:"咱们多聊会儿,边关将士就能多睡会儿安稳觉。"《明通鉴》里记这段:"君臣论政,常至夜分,漏下数十刻(一昼夜为一百刻)乃罢,诸臣皆感泣。"这种君臣同心的场面,在明朝中后期实在少见。

连反对过他的人,他也能容。有个叫邹智的举人,在考卷里骂孝宗"初政虽善,恐不能持久",考官吓得要治他的罪,孝宗却批示:"此人敢说真话,是个忠臣,给个官做。"后来邹智官至御史,果然弹劾了不少贪官,成了有名的直臣。

可弘治中兴,也不是没毛病。孝宗太仁厚,对宗室(皇族)尤其宽容。有个叫朱佑楎(hui)的亲王,在山东强占民田万亩,百姓告到京城,孝宗只是让他还一半,还说:"都是一家人,别闹太僵。"结果宗室们有样学样,后来成了明朝的大包袱。

他对宦官也不够狠。虽然罢黜了汪直余党,但没彻底废除东厂、锦衣卫,只是约束了些。

最要命的是,他没培养好接班人。太子朱厚照从小被宠坏,喜欢玩闹,不爱读书。孝宗虽然请了最好的老师,可总舍不得严厉管教,有次老师说太子"顽劣",他还护着:"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谁也没想到,这个"长大就好了"的太子,后来成了明朝最荒唐的武宗。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倒了。他躺在病榻上,拉着内阁首辅刘健的手说:"太子年幼,你们要好好辅佐,别让他学坏。"又对朱厚照说:"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才是根本。"说完就咽了气,年仅三十六岁。

出殡那天,百姓自发地跪在路边,哭声从紫禁城一直传到卢沟桥。连朝鲜国派来的使臣都写道:"弘治皇帝在位十八年,无一日不为民,无一时不想国,虽古之贤君,不过如此。"

孝宗走了,留下一个吏治清明、国库充盈的江山。可他没看到,自己辛苦创下的中兴局面,很快就被儿子朱厚照葬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