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蓝玉案株连万计(第2页)
朱元璋给蓝玉定了个"谋逆"的罪名,这在古代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沾边的都跑不了。景川侯曹震被剥皮,鹤庆侯张翼被凌迟,定远侯王弼在家中饮鸩(zhèn,毒酒)自尽。这些人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兄弟,当年在鄱阳湖光着膀子拼过命,如今却连个全尸都留不下。
最冤的是宋国公冯胜。他跟蓝玉本就不和,只因女婿是蓝玉的外甥,就被罗织罪名。朱元璋赐给他一杯酒,假惺惺地说:"胜啊,喝了这杯,咱君臣的情分就了了。"冯胜含泪饮下,当夜暴毙。
这场清洗像一场瘟疫,从公侯蔓延到文武百官,甚至连国子监的学生都被牵连。有个叫孙蕡(fen)的文人,曾给蓝玉题过一幅画,压根没见过蓝玉本人,也被拉到刑场。临刑前,他赋诗一首:"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这悲凉的诗句,成了那场浩劫的注脚。
据《明史》记载,蓝玉案前后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抄家的队伍从早到晚在街上游荡,百姓见了锦衣卫的飞鱼服就躲,连哭丧都不敢出声——谁知道哭声会不会被当成"哀悼逆党"?
民间野史里的细节更耐人寻味:《翦胜野闻》里说,蓝玉被剥皮那天,南京城刮起了沙尘暴,黄沙遮天蔽日,百姓都说这是"天怒"。有个刽子手心善,偷偷把蓝玉的人皮换了,用一张死囚的皮充数,真的人皮被蓝玉的旧部偷偷运到云南,埋在一个寺庙的墙根下。后来南明永历帝在云南登基,还挖出这张皮来祭拜,上面的刀痕密密麻麻,看得人头皮发麻。
还有个更离奇的说法:蓝玉的女儿嫁给了蜀王朱椿,她哭着求朱元璋留父亲全尸,朱元璋没答应,但特许她把蓝玉的皮留在蜀王府。直到明末张献忠攻破成都,还在蜀王府里见到这张皮,上面"蓝玉"两个字的烙印清晰可见。
这些传说真假难辨,但透着百姓对这场冤案的同情。其实朱元璋心里也清楚,很多人是冤枉的。有天他翻看罪臣名单,看到一个叫詹徽的名字,突然想起这人是朱标的老师,赶紧划掉,可已经晚了——詹徽早就被砍了头。朱元璋对着名单发呆了半天,至于他在想什么,已经无从知道了。
蓝玉案结束后,朱元璋下了一道《昭示奸党录》,把涉案人员的"罪行"昭告天下。但朝堂上,能打仗的将军几乎被清空了:徐达、常遇春早逝,李文忠被毒死,冯胜、傅友德赐死,蓝玉被剥皮...放眼望去,只剩下些年轻的娃娃官。
有次朱元璋检阅禁军,问身边的侍卫:"你们知道怎么保家卫国吗?"侍卫们齐声回答:"誓死保卫陛下!"朱元璋却叹了口气:"朕老了,将来要保的,是皇太孙啊。"
他以为自己为孙子扫清了障碍,可万万没想到,十几年后,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朱允炆环顾四周,竟找不出一个能领兵打仗的将领。当朱棣的军队渡过长江时,不知九泉之下的朱元璋,会不会后悔当年那场血流成河的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