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5章 童贯联金灭辽(第2页)

关键时刻,李纲站了出来:"陛下,跑不是办法,死守汴京才是硬道理!"徽宗却把皇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准备去江南"巡幸"。钦宗刚继位,朝堂上就分成两派:李纲主张抗战,太宰白时中主张议和。

钦宗问白时中:"金兵来了,怎么办?"白时中说:"当然是议和啊,割地赔款,保住皇位要紧。"李纲反驳:"祖宗之地,寸土不让!臣愿率军死守汴京!"钦宗被李纲感动,任命他为东京留守。

李纲刚布置好城防,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就到了汴京城下。他们架起投石机攻城,李纲亲自登城指挥,用床子弩(巨型弩箭)射杀金兵,又派敢死队夜袭金营,打退了金兵的进攻。完颜宗望没想到汴京这么难打,加上西路军在太原受阻,只好派人议和。

金国人的议和条件很苛刻: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赔款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帛一百万匹;尊金太宗为伯父;派亲王、宰相去金国做人质。钦宗一看,差点吓尿,赶紧派弟弟康王赵构和太宰张邦昌去金营。

赵构这时候还很有种,到了金营,完颜宗望故意考他射箭,他三箭全中靶心,完颜宗望怀疑:"这小子不像宋朝王爷,肯定是冒牌货!"于是把他退了回去,换了个胆小的肃王赵枢。张邦昌却吓得屁滚尿流,整天哭哭啼啼,金国人都看不起他。

议和期间,发生了一件奇葩事:钦宗听说金兵喜欢"炮车",居然派人去金营"传授经验"。金兵将领笑着说:"你们宋人真是傻得可爱,把造炮技术都告诉我们了。"更奇葩的是,钦宗居然下令拆除城防工事,说是"表示议和诚意",李纲苦苦劝谏,钦宗就是不听。

就在这时,西路军完颜宗翰打下了太原,东路军完颜宗望一看西路军得手,立刻撕毁和约,再次进攻汴京。这时候李纲已经被罢免,派去河北"招兵",其实是流放。汴京没有良将,很快被攻破。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兵攻破汴京外城,钦宗居然亲自去金营求和。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坐在帐篷里,让钦宗跪下听旨:"你家老爷子(徽宗)背盟,你也有罪,现在废你为庶人,另立张邦昌为帝。"钦宗吓得浑身发抖,当场答应。

接下来就是惨无人道的掠夺:金兵冲进皇宫,抢走玉玺、九鼎、珍宝、图书,连徽宗的"瘦金体"真迹都没放过。他们还把徽宗、钦宗以及后妃、皇子、公主、大臣三千多人押往金国,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北上的路上,宋朝皇室受尽屈辱。徽宗的郑皇后、钦宗的朱皇后被金兵调戏,朱皇后不堪受辱,投水自尽。到了金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人举行"牵羊礼"——让徽钦二帝和后妃们赤裸上身,披着羊皮,像羊一样被牵着走,拜祭金太祖庙。朱皇后行完礼就自杀了,徽宗和钦宗却忍了下来。

更屈辱的是"韦后浣衣院"。韦后是高宗赵构的母亲,被金兵掳到"浣衣院"——名义上是洗衣房,实际上是军妓院。据说她一天要接客一百多人,后来赵构称帝,金国人就把她当人质,百般羞辱。直到绍兴和议后,韦后才被放回南宋,但她的屈辱经历成了南宋宫廷的禁忌。

童贯作为"联金灭辽"的始作俑者,早在金兵南下时就跟着徽宗跑路了。徽宗让他守黄河,他却带着亲兵往江南跑,沿途百姓骂他"汉奸",他居然让亲兵射箭灭口。到了江南,御史弹劾他"十大罪",钦宗继位后,下令将他处死。

处死童贯的过程很戏剧性。刽子手张达带着圣旨到南雄(今广东南雄),童贯正在吃饭,听说圣旨到了,吓得筷子都掉了。张达宣读圣旨:"童贯罪大恶极,即刻处斩,首级送回汴京示众。"童贯还想狡辩:"我是有功之臣,皇上不能杀我!"张达冷笑:"有功?你联金灭辽,引狼入室,这叫有功?"

斩首之后,张达把童贯的头装在木匣里,送回汴京。百姓们听说童贯的头到了,纷纷来看,有人往上面扔鸡蛋,有人吐口水,还有人写诗讽刺:"拆了天棚拆雨棚,童贯真是大奸臣。联金灭辽瞎胡闹,害得江山一片昏。"

靖康之变是北宋最大的耻辱,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王朝屈辱史。究其原因,"联金灭辽"的短视政策是直接导火索。北宋朝廷只看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眼前利益,却没看到金国这个更危险的敌人,结果"前门驱狼,后门进虎",把自己玩死了。

这让人想起《战国策》里的"唇亡齿寒"典故。当年晋国向虞国借路伐虢(guo),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结果虞国不听,被晋国灭了。北宋和辽国的关系,就像虞国和虢国,辽国一亡,北宋也跟着完蛋。

童贯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固然罪大恶极,但徽宗的责任更大。他沉迷艺术,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才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最终灭亡。李纲等忠臣虽然奋力抵抗,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靖康之变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从此偏安江南,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北方百姓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同时,靖康之变也成了汉民族心中的一根刺。岳飞在《满江红》里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陆游在《示儿》里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民族情绪,影响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国策。

今天我们看靖康之变,除了感叹历史的残酷,更要吸取教训:外交政策不能短视,不能"病急乱投医";国家强大才是硬道理,否则再有钱也会被抢;领导人不能沉迷享乐,否则会误国误民。